「糞便」成為救命良藥!林口長庚用微菌治療 解決拉不停的困擾

糞便是廢物,沒有人想多看它一眼,但糞便裡的細菌卻是腸道疾病患者的救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許多疾病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而健康人糞便內的腸道菌理論上較為平衡,因此可以拿來做為「解藥」。

衛福部自2018年9月6日施行特管辦法後,許多醫院紛紛投入微菌治療。林口長庚從2019年初始至今,已成功完成218例微菌叢治療,年齡從3歲至99歲,治療成功率接近9成,且3個月內復發率明顯低於抗生素治療,解決了患者拉不停的困擾。

飲食西化 發炎性腸道疾病逐年攀升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及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表示,因飲食西化、食品添加劑及環境等因素,發炎性腸病在台灣的盛行率上升6倍,其中包含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病患由於腸道黏膜長時間發炎破損,困難梭菌感染在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率,超過正常人的2.4倍及8.3倍。

李柏賢說,復發性或頑固性困難梭菌感染,臨床症狀包含:

  • 腹脹

  • 腹瀉

  • 腹痛

  • 便血

  • 發燒

  • 偽膜性腸炎

這些症狀讓患者毫無生活品質可言,嚴重者還可能併發體液及電解質失衡、毒性巨結腸症、腸穿孔、甚至死亡。染病的風險因子則包括使用抗生素或制酸劑、發炎性腸道疾病、癌症或器官移植術後等。

微菌治療成功率達9成 優於生素治療

他分享臨床案例,19歲大學女生,因潰瘍性結腸炎控制不佳,反覆感染困難梭菌,雖然抗生素治療有效,但因為反覆復發,導致腸道發炎及潰瘍加重,每天拉肚子超過5次,嚴重影響學業。接受經大腸鏡微菌治療後3個月,不僅困難梭菌感染痊癒,腸道發炎也顯著改善,每日排便次數恢復正常。

另一名58歲女性,因慢性鼻竇炎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慢性腹瀉及間歇性糞便帶血超過4個月,治療效果不佳,檢測確認因困難梭菌感染導致偽膜性腸炎,兩線抗生素治療均未見顯著效果。接受微菌治療一個月後,病情顯著改善且無復發,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李柏賢強調,在林口長庚200多個案例中約30%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接受完微菌叢治療後,不僅有效清除細菌,還能控制腸道的炎症反應,其單次治療成功率不亞於非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微菌治療也可以提升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許多國外研究顯示,目前接受微菌治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中,超過6成的臨床症狀得到了改善,並有助於控制腸道黏膜的炎症。微菌治療除了可改善腸道疾病,也可提升癌症免疫治療效果,以及改善巴金森病、腸躁症、失眠等疾病。

為此,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正積極開發小腸細菌過度增生的吹氣診斷技術,以及糞便檢測腸道微菌叢方法,以探討非胃腸道疾病及腸道微菌叢之間的關聯,從而提供更多不同適應症更多元精準的評估與治療。

腸內養好菌,避免吃出一身病

腸道菌失衡就像花園裡雜草叢生,而微菌叢植入就像是重新種入健康的花草,讓花園恢復生機。李柏賢呼籲民眾,日常應均衡飲食,避免高油、高糖等西化飲食,才能讓腸內養好菌,不會吃出一身病來。

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壓力狀態和藥物使用都會影響腸道菌相的平衡,而要促進腸道菌的健康,民眾腸道要養出好菌可以掌握4大關鍵:

1.多樣化飲食

研究顯示,多樣化的腸道菌種組成能夠保持穩定性和功能多樣性,而多元化的飲食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纖維和營養素,有助於不同種類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建議盡量攝取不同蔬菜、水果、全穀物、堅果或豆製品,避免加工食品和每天吃一樣的食物,有助於腸道菌相的多元和穩定。

2.補充足夠水分

充足的水分能夠幫助腸道消化吸收、促進腸道蠕動和排除廢物,也能夠讓保持良好的腸道功能,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物平衡,同時保持腸道濕潤避免便秘。

每天建議攝取的水量約為「體重 x30」豪升,天氣炎熱或運動就會需要更多,以免脫水影響腸道健康。

3.多攝取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無法被我們的腸道消化吸收,但卻可以被微生物發酵利用,抑制壞菌增長,並有助於維持腸道粘膜屏障,對整體消化道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每天「3 蔬 2 果」很重要,即便是外食族,也可以盡量達到每餐都有蔬菜、每天有吃水果的習慣,同時也能捕到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4.避免使用抗生素

長期或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可能殺死有益的腸道細菌,而使腸道環境更容易受到有害細菌的攻擊,因此務必正確使用抗生素,必須使用時務必配合醫囑,服用完整個療程,勿擅自停藥。

李柏賢
李柏賢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