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桃園大圳通水百年微型展 善用科技將有限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觀傳媒 報導
觀傳媒 報導
(觀傳媒桃竹苗新聞)【記者曾平/桃園報導】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微型展,今(21)日上午在市府啟動儀式,市長張善政出席時表示,桃園大圳於1916年動土,歷經8年施工,1924年完成通水,透過埤塘串聯,使地勢較高的桃園擁有充分水源灌溉,讓種植作物更加多元,透過百周年展覽,回顧並感謝先民開闢桃園農業灌溉命脈,奠定桃園農業發展基礎。
(觀傳媒桃竹苗新聞)【記者曾平/桃園報導】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微型展,今(21)日上午在市府啟動儀式,市長張善政出席時表示,桃園大圳於1916年動土,歷經8年施工,1924年完成通水,透過埤塘串聯,使地勢較高的桃園擁有充分水源灌溉,讓種植作物更加多元,透過百周年展覽,回顧並感謝先民開闢桃園農業灌溉命脈,奠定桃園農業發展基礎。

桃園大圳通水百周年微型展由市府及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與相關水利單位共同舉辦,今日也邀請元智大學林煒舒講師為與會貴賓講解展覽內容,包括:桃園大圳沿革、供灌技術與工法、供灌成效等,紀念桃園大圳百年風華。

桃園為地勢較高的臺地,早期取得水資源不易,先民普遍以人工方式開鑿埤塘,以利貯水灌溉,而桃園大圳將石門水庫、導水路、幹線、支線、分線及埤塘彼此串聯,使埤塘功能充分發揮,供灌桃園、蘆竹、大園、中壢、觀音、新屋等地標高110公尺以下農田,供灌面積達2萬3,000公頃,讓桃園發展成為北臺灣最大糧倉。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表示,桃園大圳通水百年微型展是一個感恩過去、展望未來的展覽,桃園是全臺灣埤塘最多的地方,而使埤塘發揮最大功效的幕後功臣便是百年前所建造的桃園大圳,其有效地將大漢溪水引進埤塘貯存,於缺水、乾旱時及時取用,不僅奠定大桃園地區百年農業基礎,在擁有穩定水資源條件下,也使桃園商業、工業及科技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