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上鄰感發芽! 「2022林口社宅生活節」住民一起參與的藝術計畫

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採訪・撰文/謝繕聯

執行即將滿兩年,林口社宅公共藝術計畫不僅融入住民日常生活,也讓這裡越來越活絡。透過今年的林口社宅生活節更讓大家有機會看見藏身在3490扇大門後的住民小故事。

「來山頂上開派對呦!」9月底,你可能常聽到林口人這麼說。因為9/24-10/1,就是林口居民期待已久的「林口社宅生活節」。「林口社宅生活節」以2021年啟動的公共藝術計畫為主軸,經過一年九個月的累積,策劃團隊原典創思、多位藝術家們與社宅住民們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默契。

從歷史認識紅土地 以空間經營社宅新關係

「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住民的需求,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哪類型的永久藝術裝置更可以跟他們的日常互動?所以第一階段計畫的藝術家先以『聆聽與理解』去認識3490戶住戶。」原典創思副執行長施佩吟解釋。

▲▼「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住民的需求,所以我們先透過藝術計畫,先去認識3490戶住戶。」原典創思副執行長施佩吟解釋。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住民的需求,所以我們先透過藝術計畫,先去認識3490戶住戶。」原典創思副執行長施佩吟解釋。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例如鄭琬蒨透過訪談與採集,將林口聲景、消失產業、在地記憶和新住民故事剪輯成「作伙聽」系列廣播節目,讓居民在聲音中延伸出各式相遇。陳若軒「把門打開」計畫則以紀實攝影、文字紀錄呈現社宅中雙老家庭、自閉兒家長的日常,向大眾傳遞「人本相異」的細緻複雜與一體多面。黃銘彰《我們林口LINKus》刊物則紀錄社區關係美學的建構過程,希望在翻閱中展開人們對社區新居住文化的想像。

▲公共藝術計畫於生活節現場的階段性成果展示。現場也有《我們林口LINKus》刊物供民眾自由翻閱,希望讓大眾對社宅新居住文化有更多認識與想像。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公共藝術計畫於生活節現場的階段性成果展示。現場也有《我們林口LINKus》刊物供民眾自由翻閱,希望讓大眾對社宅新居住文化有更多認識與想像。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由於社宅是過渡性的住所,如何讓外地移居至此的新住民認識林口的歷史也成為本次生活節重點之一。利用特製的歷史航照圖,原典團隊向民眾介紹起紅土地上關於磚窯廠、木工學校、茶葉傳習所、美軍航空站的種種過往。「我們希望從過去發展出屬於現在的住民文化,讓3490戶居民變成共同生活、互相支持的小村落,是我們的目標。」佩吟說明。

▲林口社宅生活節現場展示的特製歷史航照圖。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林口社宅生活節現場展示的特製歷史航照圖。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為了拉近公共藝術與民眾的距離,計畫初期團隊就邀請居民一同打造「人人喫茶店(軟體)」、「日日習之所(空間)」兩處駐地工作站,定期舉辦講座、工作坊、讀書會等活動,讓藝術漸漸融入社宅生活。

拉近距離 透過藝術走進彼此的生命

當駐地工作站成為社區的日常風景,定期參加活動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居民也從公共藝術計畫的客人進一步成為主動參與者。2022年啟動的第二階段計畫,涵蓋肢體、編織、複合媒材等創作行動,除了希望進一步刺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也希望為社區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例如陳塵的〈心之流〉展演計畫以「Re-spect/重新發現」為概念,用聲音和肢體語言帶領居民觀照平日慣常的一切,感受周遭環境與內在自我,讓參與者與自然、他人和自己的生命重新連結。周學涵〈Re:林口紅土〉則從過往磚窯業和曾經遍地的相思林著手,藉由「相思木刨木筷」行動,讓「林口元素」重新進入社區生活中。

對於擁有12%原住民住戶的林口社宅來說,林介文「最柔軟的織所」是一次牽動記憶深處的藝術體驗。她選擇在社宅戶外空間展開游擊式展演,在不同地點重現原住民熟悉的「編織」景象,期盼重新串聯被都市集合住宅割裂的原住民社群。有位泰雅族住戶看見後,回想起母親過去天天織布的樣子,立刻回家取來母親的織布與大家分享。如此美好的相遇與新連結,正不斷圍繞著藝術行動展開。

▲藝術家林介文以藝術行動「最柔軟的織所」,在社宅戶外空間展開游擊式展演,在不同地點重現原住民熟悉的「編織」景象,期盼重新串聯被都市集合住宅割裂的原住民社群。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藝術家林介文以藝術行動「最柔軟的織所」,在社宅戶外空間展開游擊式展演,在不同地點重現原住民熟悉的「編織」景象,期盼重新串聯被都市集合住宅割裂的原住民社群。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藝術家林介文。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藝術家林介文。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紅土地上 鄰感發芽

林口台地上的雲霧不意外地為週末帶來風雨,但風雨並未阻擋社宅居民前來參加生活節。走入「山頂上的日常派對」彷彿踏進小花園,一座座植物攤位展示著各種風格的盆景。為生活節策畫「鄰感發芽市集」的邊緣工事共同創辦人黃芳瑩分享,「當初在規劃市集時,我們發現居民都很喜歡與植物有關的工作坊,因此以植物為主題來規劃市集,也邀請居民們拿出各家絕活一起當攤主」。「交換植物」是最熱門的活動之一,許多民眾主動帶著自家盆栽前來交換,長長的排隊人潮彷彿呼應了「鄰感發芽」的主題,也展現社宅社區的活力。

▲鄰感發芽市集現場。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鄰感發芽市集現場。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於市集中央的「交換植物大會」區,民眾可以在現場拿自家的植物來交換,促進住民間的交流。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於市集中央的「交換植物大會」區,民眾可以在現場拿自家的植物來交換,促進住民間的交流。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攝影/林家賢 ©Shopping Design

林口公共藝術計畫即將屆滿兩年,透過融於日常的藝術行動、工作坊、各類主題市集,讓社會住宅越來越活絡,也帶動了周遭商圈發展。3490扇大門後,藏著一戶戶的小故事,這些故事線又將會如何串聯、發展成出屬於林口社宅的文化呢?讓我們繼續期待在一扇扇大門後,正在或即將發生的幸福故事。

看更多專題內容「社會住宅 打造你我安居好室」

文章出處: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