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語言正義 應進入「進步主義」議程

在紐約市人力資源局(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網站上,一份中文版文件有48處錯漏,如果不與英文版對照,根本不知所云。幾乎所有中文母語者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時間長了,已經見怪不怪。

2017年,紐約市立法要求公部門將文件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十種主流外語,還為此投入了數千萬元資金。立意雖好,操作起來卻完全走樣,納稅人的錢,換來一堆不知所云的機器翻譯結果,而每個人也都能用谷歌翻譯,方便且免費地得到這樣一篇機翻文件。

全美亞太裔婦女聯盟(NAPAWF)近日在市政廳外組織一場抗議集會,把這個已經被幾乎被我們視若無睹的問題,重新拉回到視野之中。

政府做了這件事,花了大價錢,擺了高姿態,然而對於成效卻無人問津。很可能,市府決策層內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好心」無人能看得懂。很多時候,主觀上的「忽視」心態會造成客觀上的「歧視」效果:這樣的垃圾信息給中文使用者帶來的心理感覺,就像高高在上的施捨者,隨意扔到地上的硬幣,不僅是杯水車薪,也極缺乏尊重。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英語僅是美國「被社會廣泛使用的通用語言」;亞美凝聚聯盟主席吳一平在市政廳的集會上說,無論母語是什麼語言,身份就是美國人,理應享有人人平等的所有權利。

他舉例道,由於語言的障礙,華人在美國社會錯失了很多機會,「每年,紐約市都會投資300億元用於各種工程或項目。這些事情所有華人都能做,但卻因為語言障礙,而很難吃到這塊蛋糕。」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招生人數迅速滑落 紐約一所200年歷史的學院將停辦
詐騙集團以「幸運兒」做餌 釣信用卡個資
史上最大河流恢復工程 加州俄州合作 將拆4水電站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