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峇里島姊妹檔行動家

過去,峇里島每天產生的塑膠垃圾足以填滿一棟14層樓,但島上並沒有垃圾收集系統
過去,峇里島每天產生的塑膠垃圾足以填滿一棟14層樓,但島上並沒有垃圾收集系統
梅拉蒂(左)和伊莎貝爾(右)。姊妹倆動員年輕人,組織請願活動和淨灘活動,說服店家停止使用塑膠袋。在運動過程中,她們遺憾發現峇里島不是一個海島天堂,而是一個「失樂園」
梅拉蒂(左)和伊莎貝爾(右)。姊妹倆動員年輕人,組織請願活動和淨灘活動,說服店家停止使用塑膠袋。在運動過程中,她們遺憾發現峇里島不是一個海島天堂,而是一個「失樂園」

作者:Richard C. Paddock/呂玉嬋節譯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一年有四季,印尼的峇里島卻是多了一季:「垃圾季」。

每到季風季節,上噸的塑膠碎片會被沖到海灘上,而這也正是一對十幾歲的姊妹─梅拉蒂和伊莎貝爾(Melati and Isabel Wijsen)─組織一年一度清島活動的時候。

雖然塑膠垃圾在世界各地都是問題,在峇里島卻格外嚴重。當地人有隨手亂丟垃圾的習慣,加上旅遊業發達,垃圾量向來只增不減。垃圾量如此之大,島上卻沒有垃圾處理系統,有人會將塑膠與其他垃圾一起焚燒處理,但更多的塑膠經由島上眾多的小河沖入海裏,在水中漂流,對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在雨季─也就是垃圾季,一般從十一月到三月─垃圾問題尤其嚴重。

梅拉蒂和伊莎貝爾就讀一所鼓勵學生創新與獨立思考的學校,二○一三年,兩人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印尼竟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海洋塑膠污染源。她們也發現,原來世界上已經有幾十個地區禁止使用拋棄式塑膠產品。

就在梅拉蒂十二歲、伊莎貝爾十歲時,她們開始發起禁用塑膠袋的運動,急切呼籲國際採取緊急行動保護地球。為了引起峇里省長的注意,還一度威脅要絕食。幾年後,她們已經成為當地的英雄,她們的努力也贏得了國際讚譽,最後更順利讓峇里島正式禁用塑膠袋。

發起運動後,姊妹倆數次前往世界各地演講,闡述理念,介紹她們的組織。比方說,在姊姊十五歲、妹妹十三歲時,她們到了倫敦,以峇里島垃圾危機為主題,在知名的TED平臺發表演講。《時代》雜誌將她們列為最有影響力的青少年之一,CNN則稱讚她們為 「年輕的奇蹟」。

到了二○二○年,這對姊妹卻面臨了一個沒有料到的問題:如何在疫情擴散和社交隔離時代從事社會運動?

梅拉蒂說,居家隔離的規定增加了塑膠的使用量,給反塑膠運動帶來重大挫折。但另一方面,大規模封鎖帶來了意外的好處,比如減少污染,野生動物重返某些城市地區。梅拉蒂進一步思考後,提出了一個問題:從新冠病毒這件事上,我們看到政府有能力迅速採取行動,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為什麼不是這樣呢?她認為,氣候變化應該也要促使官方採取類似的緊急行動。

看來,在化解峇里島垃圾危機之後,這對年輕的姊妹檔行動家要開始設法讓印尼政府和國際正視氣候變化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