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觀察孩子走路姿勢 長短腳超過2公分速就醫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中山附醫骨科林聖傑醫師。

T小妹是個11歲的可愛女孩,先前因長短腳問題,需要穿著特殊的鞋墊外墊,除了外觀上還有沈重的鞋子都讓她覺得受到限制,骨盆跟脊椎部分,也因為近3公分長短腳的落差開始造成不適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林聖傑醫師申請新世代電腦輔助的泰勒式環延長器之後,T小妹接受了手術,長短腳差異已經改善,而且讓外觀上身高及腳長都可以有更舒適的狀況。

林聖傑醫師表示,在骨科當中有相當特殊性的莫過於兒童骨科治療,兒童骨科囊括了先天性的異常,例如:肢側發育短缺、脛骨假關節病變、生長板處的骨軟骨瘤;另一部分,包含可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生長板的受傷或長骨骨幹的骨折造成的腿部生長長短不一。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懷疑小朋友有著兩側肢體長短不一的情形呢?林聖傑醫師指出,有些時候,患者會以脊椎側彎、骨盆歪斜前來門診,有些則是走路步態不協調不一致而來。當這些病人來門診時,醫師會先進行外觀及X光的評估,並且從頭到腳進行整體的檢查。長短的差異,有時也可能只是單純來自於髖關節脫臼、扁平足等,家長不需就此抗拒檢查而錯過最佳矯正的時機。

當進行完檢查後,我們會對於造成長短的差異進行治療的建議,這些落差的長度,可以用2公分當作是治療的區分點。在相關研究文獻中,2公分以內的長度落差,對於之後的生活及功能影響不會太大,並且可以透過鞋子內的鞋墊來調整。但是一旦超過2公分,會對於骨盆高度及脊椎壓力有比較多的影響,鞋墊也只能改成外露式,必須黏貼在鞋子之外,對於行走上也會有較多的影響。小朋友生長過程中,生長板會持續的增長,也因此可能造成長度落差越來越多,這個部分,我們可以透過專門的生長速率計算程式,來推測之後會有多少的長度落差,進一步提供治療的指引。

林聖傑醫師說,長度落差在2公分內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以鞋墊內墊來補足落差;但當長度落差已經超過2公分時若還以內墊處理,可能會因為鞋內高度太高,反而容易跌倒及扭傷,此時則需要改變成鞋底外墊的方式來輔助治療。鞋底外墊是在鞋子下方多貼上足夠後的鞋底,甚至最多可以做到5公分的厚度,但是長時間下來,不僅美觀度影響,鞋子的重量可能還是會造成不適感。

當落差長度超過保守治療的範圍,就是要考慮透過手術來改善,手術的方式,可以在較長肢來進行『微創生長導引手術』、也可以在短肢上進行『截骨延長手術』。『微創生長導引手術』,主要是透過鋼板或是螺絲等植入物,在長肢的生長板上下進行加壓,讓其生長速度減緩,對側的短肢也可以逐步趕上。

第二種,所謂的『截骨延長手術』,主要是從1950年代由蘇聯人伊利沙諾夫(Ilizarov)發展的環狀外固定器,之後由台大醫院小兒骨科引進台灣,之後再由目前台大小兒骨科王廷明主任引進目前使用中的泰勒式環外固定器。這個手術,主要在斷骨處形成骨痂並加以延長,這些骨痂可以透過特製的延長器,每天短距離的拉長,最終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這樣子的手術像是催眠這些骨頭小朋友,讓他們都往特定的方向搬家,但是彼此間卻還是手拉著手,進而長成新的骨頭。

骨科林聖傑醫師強調,不管是保守或是手術的方式,以現今的醫療都已非常成熟;面對孩子生長的異常,父母不應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要正視問題並尋求專業,與醫師謹慎的討論並且提供合適的治療,讓孩子快樂又健康的成長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身為一位小兒骨科醫師最感到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