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療法天價上市 MIT尋求競爭力

國外興起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細胞層片修復器官,台灣落後美國、日本腳步,但跨國合作且將風險分級管理,未來細胞藥物、細胞層片或免疫療法將可能「MIT」,費用不再高不可攀。 美國食品暨藥品管理局(FDA)今年8月宣布核准藥廠諾華的CAR-T治療藥物上市,可用於治療容易復發、難治的B細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但這個治療索價不菲,一個療程約需新台幣1500萬。 台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彥華受訪時表示,台灣八仙塵爆燒燙傷患者利用日方捐贈的皮膚層片成功修復皮膚。不僅如此,日本利用細胞層片技術已成功將數種細胞治療產品化,如可用於修補心臟破損的心臟層片、食道再生的上皮細胞層片、膝蓋軟骨再生的細胞層片及皮膚層片等。 細胞治療可概括分為幹細胞與非幹細胞兩大類。不同幹細胞具有不同功能,如提供特定分化的組織細胞、免疫調控、誘導血管新生、與創傷修復等能力,可以以針劑、敷料、噴霧、或細胞層片、或3D組織列印等各種形式進行細胞治療與協助組織再生。 黃彥華指出,目前細胞層片已能讓細胞間緊密貼合,就像細胞OK繃,直接敷在需要修補部位,也可以將幹細胞做成針劑型態,就像打點滴一樣,打進去身體後可以跑到全身有傷口的地方去進行修復治療。 至於非幹細胞類的免疫治療,黃彥華表示,當病人的免疫細胞不夠好、不足以禦敵,可取出來加以刺激活化,亦即所謂的T細胞活化。抽周邊血把T細胞純化,讓T細胞訓練的更強壯後,再打回身體,因為是自體細胞增強,不會有排斥問題。 不過,黃彥華也表示,不管是T細胞、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經培養、刺激後會使免疫能力變強,但若病人身體比較弱,誘發免疫反應又過強,可能引起細胞激素的大風暴,病人也可能處在莫大的危險。 這也是為何CAR-T雖然對特定癌症有效,但仍有安全疑慮,其他藥廠傳出實驗失敗的報告,美國當局審慎以對;至於山中伸彌的研究團隊也發現,多能幹細胞是一把雙面刃,伴隨細胞複製,突變機率也上升,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 台灣目前沒有細胞治療產品獲得上市許可,黃彥華也坦言,「細胞治療產品不是走得快就是好」,「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及品質,」黃彥華強調,當一個細胞在體內碰到不同微環境時,可能會有不同反應且不易掌控,衛福部才特別審慎看待,因此台灣步伐雖慢,但每一步都穩紮穩打,能通過審核的,國際間的可信度也比較高。 根據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統計,從2010年至2016年3月底,共受理50件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申請案,核准執行率約52%,顯示此類產品的研發持續受到關注。 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張裕享受訪時說,細胞治療的領域、種類很廣,從研究、實驗、進入人體實驗、最後能上市等,要經過層層關卡,法規嚴謹、細節多如牛毛,沒有足夠的資金、人力根本沒辦法因應。 張裕享也說明,國內已有研究者進行CAR-T治療血癌相關試驗,人體試驗階段受試者可不需付費,若幾年後能成功問世,必定能拉低免疫治療的售價,也許一個療程僅需數百萬元,病人不須望天價而興嘆。 黃彥華表示,論及細胞層片技術,日本確實比台灣前超過10年,但這與台灣過去法規環境、各部會還尚未有效鏈結有關。今年不管是經濟部、工研院、科技部和衛生福利部等,就生技研發已有明確的溝通和合作,工研院也已做出第一代的細胞層片,若能有官方出擊,可和日本建立合作平台,雙方合作也可提升研發量能。 上市公司三顧今年與日本生技公司CellSeed簽約,締造台日再生醫學技術合作首例。三顧策略長王哲訓表示,日本研究環境比較開放,台日合作就像是「站在日本的肩膀上,台灣就不用再浪費力氣」,政府除幫業者建立合作平台,在法令上也應再調整,針對不同風險強度的細胞治療產品分級管理,讓規範更切合實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