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伊朗〉洗滌身心靈的殿堂

來到了令人神馳目眩的哈曼,遙想當年:人人裸裎相對,不分貧富尊卑,無論出身貴賤,人人平等,人人混沌。於是便進入一個有形而又忘形的世界;一個有我而又忘我的世界。

提到公共澡堂,一般人印象最深刻的無非是日本澡堂或者土耳其浴。伊朗的澡堂是否值得參觀?我剛開始也半信半疑。現代人往往認為沐浴是一件私密的活動,但是在家用沖洗設備普及以前,「哈曼」(Hamman)是伊朗重要的公共設施。到澡堂不僅能洗淨一天的疲憊與髒污,同時也能放鬆情緒,和朋友閒話家常、聯繫感情,甚至向真主虔誠地祈禱。

只是伊朗多數的哈曼已經關閉,因現代人習慣改變,上門洗澡的客人減少,加上燒水和水費成本提高,經營哈曼成了穩賠的生意。儘管如此,伊朗有幾個歷史悠久的澡堂現在成為專供遊客參觀的博物館。我們參觀了其中最重要的哈曼,分別是卡尚的蘇丹艾哈邁德阿米爾哈曼(Sultan Amir Ahmad Bathhouse);伊斯法罕的阿里葛利阿哈哈曼(Hamman-e Ali Gholi Agha);和克爾曼的甘吉阿里汗哈曼 (Hamman-e Ganj Ali Khan),堪稱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完全足以顛覆每一位參觀者以前對公共澡堂的印象。

「哈曼」一詞來自波斯語,指公共澡堂或浴池,可溯源至西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時期,於西元六三○年左右正式引進伊朗,在伊朗亦有相當長遠的歷史。曾經在敘利亞體驗過羅馬公共澡堂的先知─穆罕默德,認為「排汗潔身」有益身心而給與高度的評價。隨著伊斯蘭教的不斷壯大,澡堂文化便在伊朗、土耳其和各城市逐漸普及。

早期它在伊斯蘭文化中扮演極重要的作用:信徒必須先潔身才能敬拜真主,而且每日五次禱告前也必須稍加清潔身體。儘管不是每個哈曼都有男女分別隔間,但是他們至少會被安排在不同日期或時段使用。哈曼的澡池大致可分為大池、中池、小池。大池供大眾、多人使用,沒有服務人員;中池、小池則有服務人員。大多數的哈曼都設在人口密集靠近巴扎的地區。(「巴扎」就像當地的大型市集。詳細介紹可見二○一七年六月號頁五○〈伊朗的萬花筒〉。)

當六星級的澡堂成了博物館

著名的哈曼其內部拱頂建築和裝潢都稱得上輝煌璀璨,廳堂的牆壁上滿是雕刻和油彩的壁畫,或者是以馬賽克鑲嵌的各式圖案。以位在卡尚(Kashan)聲名遠播的蘇丹艾哈邁德阿米爾哈曼為例,它從十六世紀的薩菲王朝(Safavid)延續至今,已歷經了四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以備受伊朗人尊敬的蘇丹之一「Amir Ahmad」命名的,他的陵墓正巧也在這座哈曼附近。一九五六年,這座哈曼由伊朗文化資產部門認定為重要的國家遺產。

這座華麗的哈曼建築外形呈八角形,建築中央有座八角形水池,周圍圍繞了八根獨立且紋飾豐富的柱子,這裏是人們更衣、著裝,以及休息、社交的場所。在沐浴區,建有多個獨立的熱水出水孔,廳內以綠松石和金箔點綴。

位於伊斯法罕的阿里葛利阿哈哈曼,是薩菲王朝的大臣阿里葛利阿哈於一七一三年建造,建築和裝潢採用了伊斯法罕當地的風格。另外,在克爾曼建於一六三一年的甘吉阿里汗哈曼,也是伊朗最精美的澡堂之一。

哈曼裏的視覺饗宴─穹頂與壁飾

走進澡堂,能看到室內幾何圖形的穹頂,以及牆壁上許多華麗的布置、精心的雕刻、壁畫、瓷磚裝飾,豈止是讓人印象深刻,簡直令觀賞者歎為觀止。那些穹頂上的裝飾和牆上的壁畫與整個建築相互輝映、融合成一體,醞釀出整體和諧的氛圍,又彷彿是正在合奏著美妙的旋律。所有的藝術表現均遵循了伊斯蘭藝術尊崇真主的重要原則,傳達了一種宗教即生活,生活即宗教的精神意涵。

伊斯蘭建築在各地推展飾有花紋圖案的裝飾風格。除了馬賽克鑲嵌外,也誕生了使用彩色磁磚、裝飾用灰泥等細緻裝飾的美麗穹頂,讓人流連忘返。進而運用由許多小壁龕組成的穆克納斯(Muqarnas),來增強個別柱壁承受重量的能力,這也是伊斯蘭建築的特色。這是使用石材以及灰泥彩繪所製成,呈現宛如鐘乳石般複雜的立體美感。例如,據稱是伊朗最古老的高樓建築─阿里卡普宮,即善用此特色,散發出美輪美奐的藝術氣息。

談到穹頂,梵蒂岡宮殿內的西斯汀禮拜堂穹頂最不可或忘,其「創世紀」壁畫出自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米開朗基羅手筆。聖母百花大教堂也因為圓頂畫作「最後的審判」讓人印象深刻,羅馬萬神殿巨大圓頂古色古香,清清朗朗,穹光從圓孔直射而入,傲睨萬物,震撼人心。

伊朗除了在澡堂能欣賞幾何圖形穹頂之外,清真寺的伊斯蘭色彩也餘韻猶存。莫克清真寺的穹頂,採用纖細豔麗的彩繪玻璃,令人目不暇給;伊瑪目清真寺穹頂以藍色為基調,搭配細緻裝飾,讓人有如仰望湛藍夜空裏的繁星一閃一爍。它們較諸一些著名修道院、禮拜堂穹頂,也毫不遜色。

十九世紀時,曾有許多歐洲藝術家前往伊朗取經和尋找靈感。他們經常在澡堂內流連忘返,模擬那些令人讚歎的壁畫,或者將這些格外具有中東情調的壁畫畫入自己作品中成為背景。

當來到哈曼洗澡

儘管伊朗還是有一些小型的哈曼營業,但目前這些已成為博物館的哈曼,則不再有供人沐浴的服務了。當年伊朗和其他地區的哈曼均大同小異,營業時主要分成五個部分:入口、更衣室、大門(走廊中央)、蒸氣室與交誼廳。有些哈曼也提供按摩、剪頭髮等服務。當客人更衣後,須先洗腳,然後再去蒸氣室裏稍加沖洗身體,讓身體所有的毛細孔都張開來。沖洗以後,則由侍者將一大盆泡沫堆疊在身上,上下搓洗,之後再用大桶的清水洗淨泡沫和污垢。

搓洗完畢的客人,可以選擇在石板上休息,或是裹上浴巾返回大廳享用咖啡和茶點。通常當地人都會和親朋好友一起躺在大理石石板上按摩、歇息一會,大夥兒閒話家常一番才離開。在溫熱的石板上躺起來非常舒服,欣賞著哈曼內的各種藝術風華,能令精神和身體得到淨化。

相較於從鄂圖曼帝國時期營業至今的土耳其哈曼,以建築內部裝飾而言,如果伊朗澡堂是「雅典」,土耳其則是「斯巴達」;土耳其澡堂拱形屋頂高聳,內部寬敞,陳設簡單樸素,給人一種雄渾大氣的感覺。使用的建材幾乎是純一色巨大岩石和花崗石。印象中,除了牆上懸掛幾幅以哈曼為主題的印刷圖案,室內找不到任何馬賽克壁畫,也沒有伊朗澡堂金碧輝煌。

當年去伊朗哈曼的人除了洗澡和從事交誼活動以外,還可以到此崇拜真主。現在的哈曼博物館,則只提供了參觀和餐飲的服務。

歌詠洗浴

在俄國文豪普希金的詩文中,曾經描寫羅馬貴族生活中的種種奢華和墮落,其中提到了精緻豪華的浴池:「羅馬貴族伴著安樂的悠閒和謬斯,在雲斑浴池和大理石宮殿之中,避開凡塵俗世的旋風,度過沒落的前夕。」歷史家往往把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給當時貴族的奢靡而造成精神和道德的腐化。儘管洗浴未必直接與人們精神和道德相關,但從詩人的作品中至少可看出,在古代,到哈曼恐怕是一種所費不貲的頂級享受。

另外,在華人文化中,洗浴的一個重要意象,來自《論語》。孔子在一次與弟子的愉快談話中,對於曾皙把洗浴描述為一種至美的人生境界加以讚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說,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時節的服裝,邀約五、六位成人,以及六、七個童子,到沂水邊沐浴,在高坡上吹風,最後一路唱著歌回家。這段描述表達出孔子師生提昇了洗浴文化的境界,不只在於身體的健康整潔,也在於精神態度的從容安適。

另一個重要的意象,則來自於唐朝詩人白居易對楊貴妃出浴的經典描寫,〈長恨歌〉裏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不禁讓後人對於貴妃出浴的畫面和盛唐的繁華有無窮遐想。只不過,不管是唐玄宗的「華清池」或是傳說中商朝紂王酒池肉林的「酒池」,大抵是中國封建帝王耽於酒色淫樂,奢侈縱慾,毫無節制,圖一己之私而興建。而伊朗的哈曼卻大不同,君王懂得與民同樂,分級規畫興建,除了君王權貴有特區,供日理萬機後輕鬆享受一下,普通平民百姓也有機會進浴池共享成果,暢快休憩。

撫今追昔,伊朗的哈曼相較於中國唐朝當時的華清池,論浴池精美絕倫的程度,不遑多讓;論君王與民同樂的美意,恐怕也是更勝一籌。

何不開放泡湯

我們參觀了三個最重要的哈曼,這三個哈曼目前只做觀光用途,其實一般觀光客逐一欣賞,大同小異,興趣不大,如果當局腦筋轉一下,選擇其中一家做商業經營,在現有硬體基礎之下,浴池稍微改裝,即可收取高額的泡湯門票,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