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風險低

亞東醫院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黃日新主任主講「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手術的成功關鍵」,民眾獲益良多。(姚志平攝)
亞東醫院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黃日新主任主講「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手術的成功關鍵」,民眾獲益良多。(姚志平攝)
亞東醫院心血管內科許榮城主任主講「解析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民眾收穫滿滿。(姚志平攝)
亞東醫院心血管內科許榮城主任主講「解析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民眾收穫滿滿。(姚志平攝)
「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由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前排左五)、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前排左六)主講「解析導管瓣膜的奧妙」,吸引許多民眾參加。(姚志平攝)
「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由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前排左五)、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前排左六)主講「解析導管瓣膜的奧妙」,吸引許多民眾參加。(姚志平攝)
現場民眾提問互動,反應熱烈。(姚志平攝)
現場民眾提問互動,反應熱烈。(姚志平攝)

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已開發國家已是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為讓民眾更加認識此種疾病,《中國時報》首度與亞東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1月20日邀請心臟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醫師及周邊血管中心暨手術室主任黃日新醫師,主講「導管瓣膜的奧妙」,讓民眾輕鬆理解此病症的原因與治療方式。

心臟是負責推動全身血液的器官,好比是車子的引擎,如果引擎故障,車子就會跑不動,甚至於拋錨在路上。心臟有4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膜、肺動脈瓣膜、二尖瓣膜及三尖瓣膜。

許榮城說明,主動脈瓣膜在左心室與主動脈中間,正常主動脈瓣膜有3片葉片,開口面積約4平方公分,如果開口面積小於1平方公分,就稱為主動脈瓣膜狹窄,正常的開闔,可以讓心臟的血液順利地打出去到主動脈,並且不會有血液回流到心臟。

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許榮城表示,主動脈瓣膜就像是心臟的大門,好比住家門口的鐵門,瓣膜老舊鈣化就像鐵門老舊生鏽,鐵門只能開個小縫,無法全開,人要走出大門不容易,就像血液要通過瓣膜打出心臟就會發生困難,即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在已開發國家中主動脈瓣膜狹窄已十分常見,約影響65歲以上人口的2%,兩年死亡率高達50%。

許榮城說,心臟病的主要症狀有喘、腫、悶、痛、心悸、暈、昏倒,有以上症狀,建議找專科醫師諮詢及診斷。心臟病不是只有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瓣膜生病所導致的瓣膜性心臟病,也需要民眾重視,早期發現並監控,嚴重時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憾事。

許榮城指出,診斷瓣膜性心臟病的方式有使用聽診器(stethoscope)、心電圖(ECG)、胸部X光片(CxR)、心臟超音波(UCG)、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EE)、心臟電腦斷層(cardiac CT)包括心臟跟血管評估、心臟核磁共振(cardiac MRI)。

需醫師評估與治療

黃日新說明心臟為何需要瓣膜,人體血液流動具固定方向,瓣膜就是閥門,阻止血液逆流,好的瓣膜打得開、關得緊,不好的瓣膜就會打不開(狹窄)、關不緊(逆流)。

黃日新表示,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與傳統外科開心手術(SAVR)有很大的差別,傳統SAVR手術需切開胸骨,需暫停心臟跳動,傷口大、恢復期長、可一次手術處理多項心血管疾病、瓣膜耐用性較可預期、需全身麻醉插管等。

至於TAVI手術通常從鼠蹊部入針,不需暫停心臟跳動,傷口小、恢復期短、只處理主動脈瓣膜狹窄、瓣膜側漏及心律調節器置放風險較高、大部分可局部麻醉不需插管等。

黃日新強調,手術的花費及工程很大,非不得已才考慮開刀。是否真的要開刀,必須要利弊分析,做好風險與效益評估,找到值得信賴的醫師,並信任你找到的醫師,花時間做功課與醫師討論。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治療仍須看病情的嚴重程度,再決定採取藥物治療、傳統外科手術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