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痛、血便...當心「潰瘍性腸炎」變腸癌!醫:5症狀持續3個月應盡早就醫

據統計,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且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圖片來源/buri@photoAC)

36歲的小林先生是一名工程師,平常工作壓力大,4年前發現時常腹痛、每天血便6、7次,一個月內瘦了8公斤,「第一時間以為是腸胃炎,後來出現血便就很擔心,google查詢了疾病也找醫師看診,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認為,「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重要原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究竟要如何辨別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其他腸道疾病?又該如何預防及治療?

(延伸閱讀:6例腦炎重症童皆感染BA.2.3.7》三總發現致病「關鍵原因」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

「一張表」初步區分腸癌、腸躁症、腸炎

王鴻源先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原因,主要是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而發炎性腸道疾病依發炎分佈形態與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

那麼腸癌、腸躁、腸炎怎麼分?潰瘍性結腸炎症狀有什麼?

王鴻源指出,其實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台灣的比例不高,也容易被誤認為腸躁症,根據英國研究顯示,1/10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確診前曾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且有3%被當成腸躁症長達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但它跟很多大腸其他疾病混在一起,一樣會肚子痛、拉肚子,要如何分辨有時候有點困難,如果有發燒、合併血便、體重減輕,或產生一些腸道外的表徵時,要想到可能是潰瘍性腸炎。」王鴻也建議,若持續3個月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鑑別診斷。

醫師指出,如果有發燒、合併血便、體重減輕,或產生一些腸道外的表徵時,要想到可能是潰瘍性腸炎。(圖片來源/醫師提供)

他進一步指出,潰瘍性結腸炎不只侵犯大腸,55%有腸道外症狀可能在確診前已經出現,包括:

1. 眼睛:鞏膜炎、葡萄膜炎

2. 關節:骨關節炎、周邊關節炎

3. 皮膚: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

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族群!潰瘍性結腸炎近14年增加約5倍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患潰瘍性結腸炎?

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族群,發生年齡中位數為44.86 歲,而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近14年增加約5.1倍,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1. 飲食西化

2. 環境、壓力

3. 病人警覺意識提升

4. 醫師診斷更精準

對於致病機轉的了解,王鴻源表示,目前認為和腸道菌叢、環境因子、免疫因子(免疫系統的均衡)及遺傳因子等有關。

而如何診斷潰瘍性結腸炎?

王鴻源表示,臨床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了解患者過往病史、臨床表現之外,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瘻管攝影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王鴻源表示,臨床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攝影/陳稚華)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也指出,「腸躁症跟大腸癌非常類似,但一般人很難區別,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要2.4-3.1個月,且罹病愈久未經控制,併發症機會愈高,平均44%潰瘍性結腸炎病友需要更積極治療、密切追蹤。」

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

1. 家族史

2. 高脂肪、低纖維

3. 肥胖

4. 抽菸、喝酒

5. 潰瘍性結腸炎

李柏賢強調,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的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長期發炎不只是拉拉肚子,潰瘍性結腸炎比一般人高1.73倍罹患大腸癌風險!」

「5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那麼潰瘍性結腸炎該如何治療?

李柏賢指出,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然而,中重度發炎的病友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發炎控制。現在許多新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被納入健保,提供病患更多選擇。」

他也提到,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目標,包括:

1. 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

2. 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

3. 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

李柏賢強調,讓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是終極治療目標。(攝影/陳稚華)

「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是我們最終極的目標。」李柏賢強調。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也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並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避免腸炎變腸癌。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現場直擊》蔣萬安市場拜票握手超勤快 唯有對「這雙手」稍微猶豫了一下
習普會》烏克蘭戰事變化牽動「俄中同盟」矛盾 習近平與普丁的囚徒困境
外國遊客回籠 入境免檢疫140萬旅客湧入越南 泰國將今年目標上調至千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