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綠能進行式|農電共生|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農電共生可行嗎?近年來,政府推動太陽光電,在農村引發了許多「假種田、真種電」的爭議。但反過來思考,若能落實以農為本,綠能加值,是否能為農民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呢?採訪團隊實地走訪雲林縣,發現有光電業者,展開實驗性質的養雞、種香菇;或是,有農民在畜牧場屋頂架設太陽能板,使得售電成為本業之外的另一項收入。另外,農業灌溉溝渠也可以發展小型的水力發電,與環境共好的綠能進行式,一起來看。

陽光折射下的太陽能板,自然界悄悄運作的一切,是能源轉換的關鍵。屋頂太陽能板種電,屋裡農場栽種香菇,雙管齊下各自發展,農電共生毫無違和。太陽能光電業者蔡宗融說:「本來是用直立式的種植,所以長就只有這個地方長香菇,橫著放可以整個菌棒全部都有香菇。台灣最缺乏的就是土地面積,在人的高度手拿得到的地方,我們就把它鋪設香菇。」

香菇品質的控制,來自恆溫恆溼設備,層架式種植突破傳統,土地結合農業與光電,能源產生與糧食生產,各自發展行不悖。蔡宗融說:「這個香菇差不多有八分滿,剛好含著你的手指這個階段,七到八分滿是最好吃的。」

記者李婉婷說:「光電廠下的農業活動,農電共生的實際操作,運用環控設備,加上層架式的栽培方式,和過去種植方式相比較,香菇的產量會多上四倍。」

蔡宗融說:「當初太陽光電要建置,是依(饋)線來找地,這裡有饋線了,才能找那個地。」現任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2009年開始投入太陽能產業,目前打造150個光電案場,台灣邁向農牧經濟的綠電操作模式。目標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到20GW,也就是250億度電的生產目標。

蔡宗融說:「一個太陽光電1MW,投資將近五千萬左右,台灣未來要做20GW,要花將近一兆。即使有饋線、有資金,但在土地的取得是台灣最匱乏的地方。從以前推行太陽光電到現在,完成了8.1GW左右,屋頂上該做的差不多有七、八成,已經拿出來做了,未來12GW,就是地面型要決勝負。」

蔡宗融以光電業者,實際參與農業操作,他想改變過去,光電發展即是與農民爭地的既定印象,在屋頂種電、屋下種田的格局,發現農業與綠電並存的最佳模式,找出相互得利的極大值。蔡宗融說:「選擇最好的雞的品種,牠所生的蛋像翡翠一樣,就是綠色的。」

實驗性質的小型太陽能電廠,除了啟動香菇選項,飼養白羽青殼烏骨雞,蛋雞有效生產高經濟價值的雞蛋,單顆售價30元。蔡宗融說:「試養階段沒有經濟規模,所以成本都很高。」蔡宗融說:「飼料減低以後,成本就會降低。」牧場工作人員許倚華說:「這是牠們飯前的水果木瓜,咕咕咕來吃木瓜。這些飼料要給雞吃的,每天都餵,加了香菇跟鹿角靈芝。」

蔡宗融說:「台灣有80幾萬公頃的農地,如果能找到農電共生的案場,也可以解決糧食的問題,又解決光電問題。」畜牧公司組長洪毓志說:「現在要餵產房的母豬飼料,我們會看牠吃的狀況,給牠應該要吃的飼料,再幫牠,補充一些營養品。」洪毓志說:「肚子如果飽飽的,代表媽媽的奶是足夠的,或是摸牠的背部、看牠的毛色,然後看牠背部脂肪肌肉厚度是不是夠。」

位在雲林大埤,企業化經營的豬舍,業者在2011年以實驗牧場挑戰市場,養豬業的考驗,依舊是空汙、廢水,這些由環保議題,設下的隱形天花板。畜牧公司副總林陽山說:「這邊的水簾就是豬的冷氣房,通常可以跟室外溫度差3到5度以上。」林陽山說:「小豬怕冷大豬怕熱,這邊的豬都比較大隻了,這邊的比較大,這邊是幼稚園的部分。」

記者李婉婷說:「太陽能板在豬舍的應用,除了可以產生電力之外,對整個牧場的運作,也會降低生產成本。」林陽山說:「太陽曝曬的溫度會降低,所以等於裡面調節,能量就不用那麼多,太陽能板大概可以降溫3到5度。我們之前492KW的時候,一個月大概有兩萬多的售電回饋。我們不是太陽能業者,不是專業,包括維護設施我們都不懂,所以那時候考慮是用租賃的方式,可以農電共生也可以養豬。」

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伏特瓦數一目瞭然,運用AI監控智慧養豬,也是農業革命邁向綠色生產的關鍵。畜牧公司董事長吳昆民說:「資源可以再重複利用,當我們的環境更好的時候,某種程度是可以節省能源的。我們當初考慮的其實不是太陽能發電,而是它可以降低豬舍溫度。」

科技加入農漁牧,善用屋頂空間,資源絲毫不浪費。吳昆民說:「我們的屋頂都有太陽能板,這裡我們有儲能,在離峰的時間先儲冰預留冷氣,白天可以使用,這樣就不用那麼多的能量。我們往上發展做太陽能,可以幫助多元能源,對大家來講都是好事。很重要的一點是,怎麼樣把廢水跟養豬或養雞的排泄物,變成有效的資源,找出一個讓養豬產業可以永續的方法。除了要多元能源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台灣的畜牧產業,變成一個大家不要排斥的產業,不然台灣的豬肉、雞肉要從何而來。」

2022年第一季,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為7.67%。依據經濟部資料,2025年預估數字為15.27%,距離20%的達標之路還很漫長。吳昆民說:「我們的概念就是,與其丟在那邊,為什麼不給一些機會。」

南投魚池東光社區,屬於低海拔的山區,水力高低落差明顯,適合再生能源發展。能源公司執行長陳谷汎說:「這個是目前全台灣,獨一無二的手持式水輪機組,它只要的簡單組合,一個男生就可以拿得動。它是仿阿基米德葉片,採鋁合金製輕量化,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水輪機的葉片,碰到水就會轉動,就會帶動皮帶驅動它,最後到發電機。發電機發完的電,直接讓我們的燈泡發光。」

以台灣農業灌溉溝渠發展小水力,預估潛在裝置容量可達620MW,一年有45億度的發電量。陳谷汎說:「四戶一口的人家,一個月大概是300到400度電。水力發電1個KW,大概是1個小時產出1度電,1個KW的機組一天,24小時電力的產出,24乘以30,就是一個月的產電量,可以包辦一個人均家戶的用電量。水力發電的用途其實非常多,因為它是非常好用的電力來源24小時提供,水力發電談的,並不是台灣電力公司,大型國家的規模。但是它也沒到那麼小,它確實可以幫你賺到錢,我覺得這種就是讓綠能更普及,跟社區可以做結合,我覺得這是我們期望的,是台灣未來的樣貌。」

休閒農場主人施光和說:「水的位能怎麼變成動能再變成電能,剩餘的電可以用蓄電池去儲存,甚至於可以賣給需要綠電的企業。」陳谷汎說:「咖啡在翠林的做法,是一條龍的製程,包含了種豆、摘豆、曬烘焙跟發酵,電力部分可以來自水力發電。這種高經濟的農作物,可以跟當地的自然資源,轉變成綠電做結合,也就是可以導向綠能咖啡,或者是水電咖啡品牌。」

落實農電共生,水力太陽能沼氣,都是可行的發電模式。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謝明達說:「我想這件事情,必須是太陽能光電業者,跟政府一起來合作。問題還是在農業生產,希望太陽能光電是來幫的,不是來競爭。」吳昆民說:「台灣需要多元能源,大家不願意用核電的時候,綠能就開始變成顯學。」

陳谷汎說:「台灣過去一百年間,其實並沒有在民間發展水力發電,也沒有應用到新的水力發電的技術。所以我們損失了在民間的部分,快一百年水變成電的機會。」謝明達說:「一方面是國家綠色能源政策的問題,一方面是可以幫到部分的農民,願意用新的這種型態,去從事農業生產。」

吳昆民說:「產生電的這些邊際效用,對農民也是一種收入。」陳谷汎說:「因為有水才有農業,農業到這個時代,會慢慢地式微跟薄弱。但是水還是在,所以要賦予水另外的價值跟功能與意義,所以我們一直想要做翻轉。包含示範的社區、示範的基地,還有特定農產品的合作,我覺得這都是一開始的起步。」

綠能結合你我的生活,也緊扣在地多元產業。台灣農業,在世界節能趨勢下,以循環經濟概念,逐步累積綠電實力,朝減碳目標大步邁進。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