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40魚種漁港調查 銀雞魚、紅甘、白鯧體長「大縮水」

你有否發現市場上賣的「現流仔」(閩南語,現捕海鮮),比小時候的魚變小了?綠色和平與魚類專家何宣慶於六大漁港市場進行為期10個月的40種常見魚種調查,發現24種現流魚類中,逾半樣本皆未達百分之五十性成熟體長(Lm50),恐魚群尚未繁衍下一代之前就被捕撈;其中「縮水」最多的為銀雞魚(又名石鱸),縮水達52%。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稱,漁業資源減少原因包括過漁、棲地破壞、水下噪音、水質污染、氣候變遷等,並主張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綠色和平則希望上週四(6日)通過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的海洋保育法草案,能盡快三讀通過。

魚群未及繁殖下一代就已被捕撈或死亡

綠色和平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在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期間,於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在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六大漁港拍賣市場,以影像拍攝方式收集到40種常見現流魚種、共逾3萬筆有效數據。

何宣慶以近年國內及亞洲區相關魚種的「百分之五十性成熟體長」(Lm50,單位為公分)作為比較基準,估算樣本中有多少個體小於Lm50的數值,如魚種未達Lm50,則有成長型過漁(Growth overfishing)情況,魚群未繁殖下一代就已被捕撈或死亡,亦會造成魚體小型化。

調查結果發現,有24種魚種逾一半樣本少於Lm50數值,當中的七種,更有九成樣本均比Lm50數值低。如以樣本體長平均值與其Lm50作對比,銀雞魚縮水最多,較2012年的Lm50減少達52%,其次為紅甘、星雞魚、白鯧、銀紋笛鯛,縮水比例由38.5%至29.8%不等。

保育海洋  是為了漁民和下一代長遠的利益

本次調查為台灣首次針對常見魚種的廣泛調查。何宣慶表示,過去一直有漁民反映魚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本次調查結果亦顯示市場魚類體型變小的比例相當高,應盡早提出警訊,政府應盡快做出相應策略,如繼續寅吃卯糧,把有繁殖能力的魚吃光,留給下一代的將會是沒有海鮮的大海。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稱,根據去年(2023)6月希臘愛琴大學發表「海洋滅絕及其驅動因素」(Marine extinctions and their drivers)」研究中,有關717個物種的局部滅絕調查結果,指出滅絕的主要驅動因素因分類群而異,高流動性類群如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滅絕主要由於過度捕撈;低流動性類群則因污染、氣候變遷和棲息地破壞而滅絕;歷史上,過度捕撈是海洋局部滅絕的主因,但過去30年,其他驅動因素的文獻則指出,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和污染占了多數。

邵廣昭指,海洋危機迫在眉睫,必須現在開始保育海洋,否則下一代將再吃不到野生魚類,潛水也看不到美麗海洋生態,科學家亦再沒有研究材料,「希望他們(漁民)能永續的捕魚,政府應加強宣導,這是為了他們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