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滋心/宮鳳華

宮鳳華

村上春樹讚美夏天:“喜歡夏天的光照、風的氣息、蟬的鳴叫,喜歡這些,喜歡得不得了。”讀之,心裡一片波光旖旎。一勺綠豆湯、一盞薄荷茶、一碗荷葉粥,清涼清暑,清歡簡靜。

綠豆是鄉間神奇、多情的物種,田塍阡陌,家前屋後,不枝不蔓,嬌小纖弱,倚風自笑。晚風中搖曳的一株綠豆,有一種枝葉婆娑的豐茂感。葉片是一種柔軟的濃綠,散發著集天地精華凝聚而成的綠色光芒。豆花黃綠色,沾染了葉片的綠,一種脆而薄的黃。株株綠豆擠挨推搡,綠水泱泱,波光雲影,仿佛一場柔情飽滿的撫慰。

出莢的綠豆,柔滑晶亮,捧在掌心,溫潤如玉。綠豆綠得亮豔明豔,一種幽邃的綠。綠得優雅而詩意,綠得毫無節制。掌心一片綠陰,絲絲清涼直透心底。想像這堅硬的綠豆,會搖身變成爽口清甜的綠豆糕、綠豆湯、綠豆芽和綠豆粥,不禁莞爾。

宋人陳達叟《本心齋蔬食譜》記“綠豆粉也,鋪薑為羹。”記述了綠豆粉絲的做法。綠豆雖小,卻能在舌尖上騰挪輾轉,顧盼生姿,衍生出令人驚豔的美味。

每年梔子、鳳仙開得正歡時,祖母做的綠豆糕,最是消暑佳饌。于平淡庸常生活是一份慰藉,一份逍遙。

祖母先把綠豆泡軟,碾壓成泥,然後土灶小火慢煮,煮至綠豆泥。摻上麥芽糖、薄荷、玫瑰花瓣和糯米粉,糅合攪拌。均勻地攤放在竹制模具裡,上鍋蒸熟。蒸熟後的綠豆糕,色澤嫩綠、紋路細密,要用沁涼的井水晾涼。月光清澄,樹影匝地,我們圍著木桌,包裹蛙鳴,輕拈細品祖母的綠豆糕,啜飲祖父醃制的酸梅湯,流螢發出冰藍之光,荷風送香,親情洋溢,心生靜美,塵世的幸福伸手可觸。

夏日燠熱,熬一鍋綠豆粥,消暑解渴,養眼爽口。熬粥時,鍋內綠豆翻騰起舞,粒粒綿軟,綠豆沉浮,隨意蕩漾,湯色鮮翠。喝一口綠豆湯,涼意沁人,最是暖心熨帖。輕啜細品,豆香在碗內繾綣,在舌間升騰,香氣與涼意,宋詞一般芬芳。

夕光濡染,晚風清涼,木槿花開,桌上一盆淺青噴香的綠豆粥,幾瓣鹹鴨蛋,幾莖醃瓜籽,紫色玫瑰腐乳,吸溜聲中,清涼來襲,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清蒼疏曠。清淺流年,這清香彌漫的綠豆粥便是簡單的幸福。

暑氣升騰, 綠豆湯是解暑佳品。綠豆鐵鍋內噗嚕嚕旋轉蕩漾,爭相怒放,“熬至滴水成珠”。豆香彌漫,加冰糖、百合或薏米仁,若摻上幾粒枸杞,稠綠中隱一點豔紅,視覺享受,心境清涼。

綠豆湯綠得惆悵,綠得賞心悅目,綠得氣定神閑。綠豆帶著安定質地,解躁渴煩擾。綠豆湯晾涼後,舀一勺入口,不啻醍醐灌頂,甘露滋心,舌尖上的味蕾絕對是百轉千回。一股刻骨銘心的沁涼浸入肺腑,發出快意的戰慄。啜飲綠豆湯,品嘗人生沉浮,泰然超然。

綠豆伴夏,日子綿軟而悠長,浪漫且詩性。綠豆清夏,浮躁的心境漸漸沉澱下來。綠豆煮夏,一夏的滋味深蘊其中。慢慢地熬,熬煮一份心境,熬煮一份清涼恬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