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生態多樣性 只靠保護區還不夠

簡嘉佑

圖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美洲野牛。專家指出,建設自然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很重要,但其他相關措施也要同步進行。(Photo by Pixabay under C.C. License)
圖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美洲野牛。專家指出,建設自然保護區對生物多樣性很重要,但其他相關措施也要同步進行。(Photo by Pixabay under C.C. License)

<p>【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維持生物多樣性不能只靠設立自然保護區!各國政府今年將達成協議,目標包括擴充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但學者提出,若僅關注建設自然保護區,可能不足以減緩生物滅絕的速度,更應該要減少人類過度的農、漁、牧業;同時由政府與企業共同進行綠色投資。</p> 召開生物多樣性會議 <p>《<a href="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2/jan/19/expanding-national-parks-not-enough-to-protect-nature-say-scientists-aoe">衛報</a>》報導,預計各國政府將於今年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上達成協議,目標包括擴充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盼能於 2030 年保護至少 30% 的海洋和陸地。</p> <p>巴黎薩克雷大學生態學教授萊德利說,保護海陸的目標很重要,擴大相關保護區是很好的開始,但僅靠此方法還無法扭轉目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他說,「如果過份關注建設保護區,而忽略解決大多數生物受到的威脅,維持國際生物多樣性的目標恐無法實現。」</p> 減少補貼與過份消費 <p>科學家表示,首先得「大規模」減少過度密集的農業與漁業補貼,與人類過度消費的問題。生物多樣性大會旨在阻止地球上第六次大規模生物滅絕,措施包括減少塑膠汙染、減少六成以上的農業使用量,同時增加對原住民社區的包容度。</p> <p>《<a href="https://edition.cnn.com/2022/01/17/perspectives/planet-climate-pandemics/index.html">CNN</a>》報導,集約化的農業與畜牧業占用愈來愈多的土地使用,也導致大量森林遭到砍伐。野生生物的棲息地也隨之減少,這意味著動物們與人類的接觸將更加頻繁,從而增加人畜共病的病原體出現與傳染的機會。</p> 保護生態系統 <p>同時,人類行為促使生物種類不斷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也使得大自然提供清潔水和穩定氣候等能力減弱。海洋、森林和紅樹林等生態系統對各種野生動物和周邊社區的復原力至關重要,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資助保護和恢復的工作。</p> <p>例如,肯亞通過發展國內「綠色債券」市場來鼓勵金融部門創新,從而促進在永續農業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投資;世界自然基金會正與政府、私營部門和其他民間社會組織合作,在烏干達的魯文佐里山脈支持重新造林就業機會,並激勵當地社區對自然資源的管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