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化大軍即將來到香江

上一篇文章之中,我們從香港立法會的內部會議中觀察到一些香港未來會不會進入到如同中國大陸一樣的網格化社會控制的隱憂,這種隱憂不止是那種全方位、無孔不入的社會監控,更令人擔憂的是那種在中國內部盛行的文化、語言會開始取代香港本來的既有文化基礎,而不幸言中的是,這種擔憂已經開始陸續應驗。

香港親中政黨「民主建港聯盟(民建聯)」的政治廣告布條。(圖:臉書)

「乜野叫片? 」什麼東西叫「片」?

「乜野叫片?」,這是一位香港網民在臉書的社群中分享的一張照片跟他的留言,問題是在問「片」是什麼東西,這個問題是一個連筆者這種土生土長於香港多年的同時又關注香港政治文化的同路人也答不到的問題,是在講什麼肉片嗎? 但在「片」字後面的詞語又是香港人所共知的地方名字,例如本身有其同名火車站(捷運站)的大圍與火炭,到底那個「片」字是什麼意思呢? 以往一直都沒有見過這種寫法,更多是不同希望參選不同選區而開始部署在地區進行組織工作的社會幹事,例如乙明村的社區幹事等等,是我開始與香港脫節嗎?政治乃眾人之事,為何會出現這種眾人都不明所以的東西參雜於我們的日常之中?

不香港的香港政治工作者

民建聯沙田支部主席祝慶台回覆傳媒指,將沙田劃分為「片」,負責該「片」的區議員或社區主任不能只服務一個小選區,而是較大的區域。而從中國的百度百科中我們可以找到相關條目,「片區」是中國的政治用語,可簡稱「片」,而其意思為一個大區域分成若干分區。

很中國,很不香港對不對?更中國的地方我們要從12月另一則新聞一併觀察,12月6日傳出消息指落實推行「社區關愛隊」兩年共120萬港元(約500萬台幣)的資助計畫,該計畫把全香港分為452個「小區」,而每個小區的關愛隊共設8-12人不等的規模。關愛隊有什麼功能呢? 原來是要幫助政府去傳遞訊息,探訪「有需要」人士,協助處理突發情況等等。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想回頭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中國不同大學內都有不同的網格「片區」,例如每個宿舍每一層的「學生輔導員」,這種「學生輔導員」在突發的白紙運動中就發揮了他們的監控作用,早前就曾經有報導說輔導員向學生警告: 「超過 3 個人的群組發佈敏感訊息全部都會被監控,發言前需要謹慎,在外接受採訪時不要隨便亂說話,出事會耽誤一生。」等等語帶威嚇的發言,這些情況會出現在香港嗎?


香港「社區關愛隊」是否會如同中國的「朝陽群眾」,名為服務,但實為監控?(圖:取自推特)

這些情況現在可能還跟香港有一些距離,但隨著愈來愈多報導指出曾經在海外參與香港相關示威活動的香港人,回到香港後有被香港警察非正式地「約談」、警告不可參與海外的示威,可能會犯「香港國安法」等等的情況愈來愈多,愈來愈中國。看到「大圍片」、「市中心片」,我們當然可以繼續笑「愛情動作片」、「國際大刀會」(片在粵語有用刀削東西的意思,而最近香港經常出現黑社會用刀傷人尋仇的案件因而成為網路迷因),但笑的同時或許我們更應該愈加提防這種中國化的到來,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在中國化的浪潮中如何保有香港的「自己」,是我們關鍵的一課。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