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斷層 台灣失落的15年
旺報【勵心如╱專題報導】 在大陸BAT三大網路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試圖與Google、Facebook搶爭網路龍頭時,台灣為何在這場大戰缺席?90年代在全世界掀起一窩蜂網路創業熱,台灣位居國際之列,但2000年那斯達克崩盤,科技泡沫破裂後,台灣網路就跌入失落的15年,與全球網路產業相比,形成一個世代斷層的差距。 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美國知名財經新聞網CNNfn當時如此形容,「從來沒有任何產業股像網路股這般迅速且徹底的失敗」,幾乎所有公開上市的網路公司,股價下挫至少75%,同時削減支出及裁員。包括雅虎、思科等大廠無一倖免。 捱過低潮新浪淘到了金子 亞洲華文網路股也在這片網路股災中陷入全面大崩盤危機。台灣最大入口網站奇摩被雅虎合併,當時全球唯一網路原生媒體《明日報》被迫停止營運,都標誌台灣網路產業的沒落。從大學時代就投入網路創業,並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樂陞科技董事長許金龍迄今回憶,那是網路最肅殺的冬天,很多人確實在這片浪潮的沙灘上看到閃爍的黃金,卻與之失之交臂。 但令他扼腕的是,科技泡沫過後,台灣政府及產業政策,也未去思考網路沒落的原因與未來的方向。與之相反,大陸新浪、搜狐等網路公司,當時也跌到瀕臨下市,但他們捱過最艱困的時期,而大陸政府對於扶植互聯網(網路)政策則從未中斷,當網路再度崛起時,他們早已卡至好位置,「他們真的在網路中淘到了金子」。 從2000年至2009年期間,只要大陸有一家新的網路公司在那斯達克上市,就造就一個新的大陸首富,包括網易創辦人丁磊、搜狐創辦人張朝陽、巨人創辦人史玉柱,到去年看到了阿里巴巴。 事實上馬雲創辦阿里巴巴時就在網路最寒冷的冬天,當時台灣還是很有實力。那時馬雲身邊的台灣大將蔡崇信曾回台灣尋找投資夥伴,卻未找到願意支持的人,最後協助阿里度過幾次寒冬的是日本軟銀的孫正義,許金龍對此直言,「因為台灣看不懂這個商業模式」。 創業風氣面臨長期冷卻 許金龍說,嚴格說起來,網路泡沫前的一窩蜂創業,是台灣最後一波創業熱潮,隨那斯達克全面大崩盤,再加上當年推動兩稅合一的稅改,取消創投享有20%投資抵減的租稅優惠措施,導致創投基金投資新創公司熱度減,根據統計,1997年至2000年,台灣創投新增資本平均每年254億元新台幣,2001年遽降為60億元。 「可以說台灣就這樣錯過了!」,許金龍表示,創業風氣因此面臨長期的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