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借貸平台已泡沫化,段錦泉:商業分析才是FinTech的藍海市場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14)日舉辦「健全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研討會,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段錦泉表示,金融科技(FinTech)可分為交易技術和商業分析,交易技術因為市場准入門檻低、易商品化,導致企業利潤低,如中國的網路借貸平台(P2P)已經泡沫化了。段指出,商業分析是金融科技產業的藍海市場,開發深度的商業分析,可帶來更多的增值潛力。

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已是全球金融業的潮流,密切影響未來金融業的發展,總統蔡英文也曾表示「FinTech是臺灣不可迴避的挑戰」,為此,財團法人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與中華經濟研究院,14日舉辦「健全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研討會,邀請學者及業界代表,一同探討如何加速台灣金融科技的健全發展。

「台灣金融科技發展指數排名26」

段錦泉指出,從德勤(Deloitte)2017年發布的報告來看,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的指數表現排名26,有近一步發展的空間,科技發展、製造經驗豐富、擁有較完備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基礎,是台灣的優勢;但法規嚴格、人才短缺以及來自傳統產業的反擊,則成為挑戰。

段錦泉說,金融科技有交易技術和商業分析兩種形式,交易技術幫助消費者以更可靠、更經濟、更便利的方式完成金融支付,可應用在網路借貸平台、電子商務支付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上。但交易技術本質上易商品化,如中國借貸平台P2P的發展,從2015年5121家,到2017年5月僅剩2148家,且多數平台處於赤字狀態。段指出,P2P已經泡沫化了。

段錦泉認為,商業分析能更有效的管理大量數據,發掘新的商業機會,可應用在信用分析上,是金融科技產業的藍海市場,段錦泉表示,網路借貸平台若要生存,技術一定要深化,要提供其他平台無法提供的服務,例如中國最大P2P借貸平台之一的宜信惠民(CreditEase),運用了商業分析,對投資人與借款人進行更好的匹配。


相關報導
思沙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 陳冲:「大數據、小個資」是矛盾發展
觀點投書:消失在世界金融科技地圖上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