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長照服務」自己存

工商時報【羅麗敏】 一個平常日的早上,在捷運劍潭站旁的公車站牌,排了長長的人龍,大多是要上陽明山的銀髮族,有的要去爬山、有的要去賞花、有的要去泡溫泉…。 一位看似帶隊的女士,在公車即將到來之前,將早餐分送給組員,並清點人數,以確保大家都可以坐上小巴。 一問才知,原來他們是樂齡中心的成員,每周都會安排活動到戶外走走,除了增進情誼,還可舒展筋骨。看著他們一群人說說笑笑、互相分享早餐,好像一群小學生要去郊遊。 我們幾個人和他們一起擠上紅線小巴,過了明德樂園,開始走山路,開闊的視野,舒適的涼風,才幾分鐘而已,剛才走過的市區,已經變得又小又遠了。 到了目的地,告別了那一群快樂的銀髮族,我們下車進入農場。 農場裡規劃一塊一塊的種植區,每區約40、50坪,一群退休人士及假日農夫在這裡耕種,這一天的活動是插秧、種茭白筍和荸薺。 水田倒映著藍天白雲,小蝌蚪四處遊玩,我們在水田兩端拉線,一公尺一條,區分出插秧水道。在農場內耕種的退休人士,每人踩進一條水道,一起低頭把秧插,一條水道插3排秧苗,一群人說說笑笑,不到半小時,即大功告成。隨後一群人又跨區,在另一邊的水田,種下茭白筍和荸薺,泥土雖沾滿了雙手雙腳,但笑容掛在人人臉上。 這種自信、滿足的笑容,讓我想起在孔廟擔任英文志工的李先生。 日前參觀孔廟,李先生為我們做英文導覽,70多歲的他,帶領我們走過一扇又一扇的拱門,並詳細介紹每扇門的意義,以及建築特色,倫理道德、四書五經、君子六藝,在他口中一一說來,神采飛揚,讓人讚嘆。 當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或「超高齡化社會」,長照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如何延緩「高齡人士」進入長照體系,也是重要的工作。 如何提供誘因,讓他們退休後,願意走出戶外、走進人群,活出健康自在的退休生活,值得列入考量。 例如,鼓勵累積換取日後接受「長照服務」的時數,讓退休人士願意走入社區大學或樂齡中心;或者擔任機構志工;或者規劃多元化農場,讓他們可以親近土地,親手種植無毒蔬果…,自用或分送老人之家,不但利人利己,也讓退休人生愈活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