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為契機 俄國勢力重返東南亞
冷戰結束30年來,俄羅斯彷彿從東南亞地區人間蒸發,最近忽然重新現身,並比以往更積極涉入東南亞事務。分析認為,俄羅斯難忘以往大國的風采,要重新在全球事務上發言,而在美中競逐東南亞影響力以及緬甸軍事政變之下,讓俄羅斯看到在東南亞重振聲威的機會。
俄曾扶植東南亞3共黨國 鎩羽而歸
1970年代,東南亞地區的柬埔寨、寮國和越南,相繼倒向蘇聯,形成一股「紅色威脅(The Red Menace)」。而整個1980年代,俄羅斯平均每年提供越南10億美元軍事援助和10億美元經濟援助,同時也提供大約10億美元給寮國和柬埔寨政府。
此種大手筆援助令蘇聯財政吃不消,在1990年喊停。專攻東南亞政治及國防議題的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War College)教授阿布札(Zachary Abuza)在美國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這些援助因為中央計畫經濟的沒有效率而大致浪費了,而且3國並未心存感激,「俄羅斯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幾乎一無所獲。中南半島是莫斯科曾投入大筆資金的黑洞,但他的影響力也立即消散了。」
緬甸軍頭 不願太過倚賴中國
不過,今年2月緬甸軍事政變後,俄羅斯重返東南亞,而且是一種強勢的回歸。北京或許加入莫斯科的行列,否決了聯合國譴責緬甸軍方推翻民選政府的聲明;但俄羅斯卻因此證明,他們才是緬甸軍方領袖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所說「永遠的朋友」。
馬來西亞戰略及國際研究所(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研究員拜恩斯(Sholto Byrnes)在阿布達比「國民報(The National)」撰文指出,敏昂萊當然也感謝中國的支持,但並不希望太過倚賴中國,這有幾個理由,其中包括中國會侵蝕緬甸的獨立性。同時,中國事實上跟緬甸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團體有關聯,而這些武裝團體數十年來都在和緬甸政府軍作戰。
另一方面,俄羅斯提供的幫助,沒有任何干預的風險,也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俄羅斯對支持緬甸軍方所受到的任何批評也不在意。
俄緬軍方有長期的關係
因此,在3月的緬甸軍人節(Armed Forces Day),再度爆發軍人暴力鎮壓示威民眾時,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佛明(Alexander Fomin)出席首都奈比多(Naypyidaw)的閱兵典禮,並公開表示,緬甸是俄羅斯可靠的盟友和戰略夥伴。
敏昂萊6月下旬訪問莫斯科時,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表示,「我們將緬甸視為,在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經過時間考驗的戰略夥伴及可靠盟友」。
「經過時間考驗」這句話,沒有人會聯想到緬甸民選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而是緬甸軍事將領與俄羅斯軍方之間的長期關係。
長期觀察緬甸情勢的瑞典資深記者林納(Bertil Lintner)指出,「在2月1日軍事政變前一天,一群俄羅斯和緬甸軍事官員舉行宴會,他們可能在為隔天即將引爆的政變乾杯。這也是雙方戰略關係的新紀元,並已在重新調整這個地區的權力平衡。」
林納認為,緬甸成為俄羅斯進入東南亞地區的「戰略門戶」。
俄為東南亞最大軍火供應國
從經濟上說,俄羅斯並非東南亞地區的主要行為者,但是俄羅斯也並非表面所見,在一夕之間突然「向東轉(turn to the East)」。
俄羅斯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軍火供應國,在2010-16年間,曾賣戰機給印尼和馬來西亞,賣直昇機給泰國和菲律賓,賣坦克給寮國,並和越南做了大筆生意。這些就佔了俄羅斯武器出口的10%。
過去20年來,緬甸40%的軍事採購都仰賴俄羅斯,而莫斯科肯定供應緬甸將領,為維持對全國的控制所需的軍事裝備。
美中之外 東南亞國家不排斥其他選擇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將成為東南亞地區大國爭霸的主要角色,只代表俄羅斯正尋求確保在東南亞佔有一席之地,而東南亞各國政府並不介意,在美中競逐之外出現其他選擇。
一方面,俄羅斯和中國的親密程度,並不如兩國領導人顯露出來的那般深厚,何況兩國的戰略利益並非始終一致。另一方面,俄羅斯在東南亞地區沒有主權的主張,而在美國譴責民主和人權議題時,俄羅斯可以和東南亞國家同表反感。
俄將在東南亞扮演更大角色
在未來幾年,俄羅斯推動、穿越北極地區的「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越來越可能實現時,俄羅斯將在亞太地區扮演更大的角色。
地緣政治的地位和廣大的國土、歷史使命感,以及希望再度被視為大國的強烈渴望,綜合這些理由,俄羅斯一旦重新被認定為東南亞和更廣泛地區的主要行為者,就不會再被輕易的晾在一邊。而且從情勢來看,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希望俄羅斯留在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