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什麼都不做」的荷蘭慢式哲學

作者:任恩儀/N1 的田野筆記

《 Niksen : Embracing the Dutch Art of Doing Nothing 》的中文版《無所事事之必要》近日由平安文化出版,這是朋友奧爾嘉.麥金(Olga Mecking)的新書,真是替她高興。

Olga 和我早就認識了,很巧的是 2021 年兩個人都出新書。Olga 是波蘭人,幼時居住過不同的歐洲國家,她和德國丈夫移居荷蘭已經 12 年,因為她和我都在異地養育多語言、多文化的小孩,關心人文社會議題,也都試圖透過寫作來理解、反思異文化的相同和差異,算是一見如故。

我的書籍《船到荷蘭自然直》中,有談到 “ Niksen ” 這個荷蘭慢式哲學,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實踐,篇幅不長卻引起不少回響。Olga 以專書深談 Niksen,這本書被翻譯成 15 國語言,陸續出版中。這篇文章特地邀請 Olga 來對談,談 Niksen 也談談寫作者的心情。

談 Niksen 的必要:生活有時需要按下暫停鍵

任恩儀(以下簡稱任):你是怎麼發現 Niksen 這個概念的?為什麼你覺得這個概念很荷蘭?

奧爾嘉.麥金(以下簡稱 Olga):發現 Niksen 是很偶然的。有次我在荷蘭超市的集點活動中,兌換了一個推廣有機食品概念的盒子,裡面有本雜誌,封面寫著 “ Niksen is new mindfulness ” ,雖然後來發現這兩者有差異,但這個標題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大概是因為主修語言學,所以我很驚喜地發現在荷蘭語中,居然有專門的單字用來形容「無所事事」。相同的概念,英文 “ Do nothing ” 是兩個字,中文據說是 4 個字。

一個概念有專屬字,那應該表示在文化上它有個特定位置。開始了解後便發現,荷蘭人還會說 “ Lekker Niksen ” (Lekker是荷蘭語的「好吃」,也會被用來當做口語上表示很棒、很好的意思)。什麼都不做,很棒很好。

:我是因為開始更關注生活平衡的議題而注意到 Niksen。除了家庭和正職工作外,我同時也進行寫作以及受邀的演講分享,每次都會投入 20、30 個小時找資料、整理,過程很有趣,讀者和聽眾的回饋也會帶來不同成就感,但是占據不少時間。練習 Niksen 不僅對減壓有幫助,也對我聚焦哪些事情才是重要的很有助益,簡單說就是減少瞎忙。那妳呢?妳的 Niksen 經驗又是什麼?

Olga:我有 3 個小孩,同時是追求穩定產出的全職文字工作者。這個工作乍聽之下很自由,但完成文章除了寫稿,還要提案和修正,有很多細節也非常忙碌,所以我很需要 Niksen。而且,這個社會太過於強調用心過生活,強調要布置出儀式感,然後還要展演出來給別人看;強調什麼都要有意識地去做選擇,社群中,有些人還每天大喊自己正能量滿滿、活動很多,但這些其實都是對完美的追求,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感覺真的很累人。生活有時候就是需要按下暫停鍵,給自己時間調整步調。

另一個有趣的是,有些人會對我說他們喜歡 Niksen 的概念,可是⋯⋯。仔細聽這個「可是」,常常就是「罪惡感」或「不安全感」,好像不產出、沒有做什麼,就什麼都不是。有的人週末沒有和朋友約、沒有社交互動的照片可以放上網,就怕好像自己不受歡迎。我總是鼓勵別人「試試看什麼都不做,先試試看,不喜歡,你之後不要 Niksen 也沒關係啊!」但單單能試試看無所事事,好像對很多人就是很困難的一步

談 Niksen 的定義:沒有目的性以及任何形式

:對我來說,Niksen 是轉變心境、調節的方式。我可能每天只會捧著茶放空 10 分鐘,但卻會花 1 個小時看很輕鬆的美國影集。妳覺得追劇可以是 Niksen 嗎?妳會怎麼定義 Niksen?

OlgaNiksen 是沒有目的性的,不回郵件、不要看臉書今天又有什麼消息、不要看一部列在清單上很想看的電影。但是如果看劇,可以有放空的感覺,或者根本已經看過知道劇情,那也可以算是 Niksen 的活動;織毛線但不要設定進度,或者有的人喜歡塗著色本聽音樂,活動本身有沒有被認定為 Niksen 不重要,重要的是像妳說的「心境轉換」,暫停一下,這樣,就可以幫助人做出更好的決定。

談跨文化親職經驗:全職媽媽的兩難

:Niksen 這本暢銷書算是個無心插柳的成果,在這之前,妳已經在文字工作上耕耘多年,有不少親職議題的文章。因為(我們)都在海外養育跨文化的小孩,我們聊過不少這方面的主題,身為 3 位海外跨文化小孩的母親,妳關注什麼?妳的經驗如何?

Olga:親職是最初的主題,早期我有個寫媽媽經驗為主的部落格,那時才來荷蘭 2 年,二女兒剛出生,最受歡迎的文章是談多語言教養和如何在荷蘭看醫師。但由於我主要為專欄和報紙寫稿,經營部落格占據太多額外的精力,所以就結束了。現在的網站也有親職主題,但都是連結到已經被刊登的作品。

我對這個主題仍然很感興趣,現代社會對於親職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傳統來自社群的支持卻逐漸消失。有一派雖然強調減少介入、放養,可是細看,這派父母投入的個人能量和資源有時可能更多:例如得先營造出可以安全放養的環境──買好社區、進入私立學校,才進行所謂的放養。密集的親職要求,對在家的全職媽媽來說更是挑戰。親職期待或家事是永遠做不完的,加上沒有上下班的界線,全職媽媽大概是最難說「我現在要放空,什麼都不做」的一群。這也是為什麼需要 Niksen,因為不只工作上高壓力,生活裡的壓力也不小。

對談當日,Olga 跟我吃了午餐、喝了咖啡,又跑去吃冰淇淋,又再喝了一杯咖啡,聊了更多。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個下午很有意思,中間幾個時刻甚至彼此沒有談話,只是安靜享受著荷蘭少見的好天氣,陽光曬在身上,暖暖的好舒服啊!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練習「什麼都不做」的荷蘭慢式哲學──專訪《無所事事之必要》作者奧爾嘉.麥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高工時絕不等於競爭力:歐式的慢生活背後,是更合理的工作文化
百位學者跨國研究:以「正向教養」哲學用愛教育孩子,卻讓家長「親職倦怠」更嚴重?

作者簡介:

任恩儀,自己最重要的身分認同現在是寫作者。在學術寫作與公眾寫作外,也寫隨筆,散文和小說,偶爾發表,偶爾自己欣賞,繼續醞釀。因為做的是和人以及場域高度相關的教育研究,所以,凡事都會先想到在事件裡的人是什麼感受,為什麼這個場域會形成這個文化。自己客居異鄉的身分更像一個業餘的人類學家,在做出結論前,通常會慢慢觀察。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