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推地方創生當然得為錢?情勒青年回流不該是口號、零和遊戲

跳脫穩定工作與都市生活,走進鄉間奉獻自我,除了要有十足的勇氣,「麵包」這現實問題也難以忽視。《林 事務所》創辦人林承毅就強調,地方創生不可忽略「資本」,因為「先讓自己溫飽,才能讓大家溫飽」。而公部門身為地方創生推手,提供金援之餘,更應打造基礎建設,舉凡盤點到整頓閒置空間,提供工作者適宜的服務環境,才能有效提升地方創生的吸引力。

追求收支平衡與生活永續,地方創生不是零和遊戲

過往打造地方發展的「社區營造」,經營模式與概念,通常是一味支出,較少考量工作活動過程的開源。

但地方創生不能只懂得花錢,工作者更需思考如何賺錢,畢竟人流、金流、物流、知識流等層次,皆共利與共生。

「地方創生不是零和遊戲,要有風險控管和足以負擔的工作模式」林承毅說,在他鄉建立穩定生活,才是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工作過程勢必遇到金錢問題,因此工作者應在都市內建立專業,同時獲得基本資源,才能兼顧地方創生與自我生存。

取自坪感覺FB。
取自坪感覺FB。

像是林承毅就接觸過一名地方創生工作者「蔡威德」。研究所時期,他在新北市坪林山區打工換宿,慢慢地對坪林產生感情,並以設計專業,打造出各式各樣在地特色伴手禮,同時還接洽政府計畫專案,舉辦多場活動。

如今蔡威德成功在坪林開設「坪感覺」的老宅餐飲店,濃厚文青風吸引許多客人朝聖,透過左手賺錢、右手幫助地方,找到專屬自己的商業模式。

林承毅也說,地方創生工作者除著重銷售外,也有許多靈活方式,不過「重點都是要量力而為」。

他坦言,聽過許多投入情感、挺進鄉間的工作者,因為最終一貧如洗,所以內心滿是抱怨,並質疑地方創生的可行性,最終淪為情緒勒索也只是一瞬。

公部門資源成重要推手,部分成效仍待加強

當然,只有意圖和理想,確實很難落實地方創生的核心思想,所以趁此時,導入公部門的資源和輔助,正是孕育一個個地方創生工作者的關鍵。

林承毅近年來就參與過,無數中央、地方政府對於地方創生的輔導或審查,認為公部門確實有提高重視程度。

其中,主導推動地方創生的國發會,就在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集結11個部會、37項計畫內的10%資源,每年利用資金超過70億元,採商業投資方式協助地方發展。

同時,國發會還根據人口變化率分析、人口規模、居民收入,擇定全國368處鄉鎮市區中的134處鄉鎮,做為優先推動地區,以中南部、東部的鄉鎮為主,包括農漁村62處、中介城鎮24處、原鄉48處。

取自臉書「林 事務所」。
取自臉書「林 事務所」。

時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更提出「戰略五支箭」,分別是科技導入、企業投資故鄉、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及整合部會資源,提供財政、資訊與人才支援,讓有意投入地方創生的民眾都能提案,最重要的是,希望獲選補助計畫「永續發展」。

只是,國發會對於地方創生仍有很大努力空間,例如行政院各部會因應疫情期間振興經濟,配合三倍券、五倍券推出的「加碼券」,地方創生券使用率竟只有9%,遭立法委員批評,是為花錢而花錢。

推測原因,或許是商品券宣傳不足,也可能是大眾對地方創生的概念依舊陌生。

打造舒適環境,「青年回流」才不會淪選舉口號

2022年時值選舉,林承毅不諱言,已聽到許多民意代表參選人喊出「青年回流」的口號「但地方政府必須知道,回鄉的人需要什麼?」

林承毅直言,中央政府帶頭推動地方創生立意良善,可工作者下鄉,仍看中當地的生活品質,地方政府應致力打造基礎建設,營造舒適環境,才能吸引工作者無後顧之憂地全心付出,唯有中央、地方雙管齊下,地方創生才能漸漸廣為人知。

他舉例,地方政府應積極盤點閒置空間或場館,釋放、補貼地方創生工作者規劃成有趣的小店,活絡社區後,就可能吸引咖啡廳、酒吧進駐,增加多元商業行為,連結在地人生活。

林事務所提供。
林事務所提供。

此外林承毅還提到,許多類似遊牧模式的「移動工作者」愈來愈多,他們走訪各鄉鎮,帶著一台電腦就能隨時工作,如公部門能提供專屬空間,讓工作者無須擔憂基本需求,地方創生就能產生更多可能性。

誠如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時談及的「公民聯繫」概念,林承毅認為,公部門必須和民間創造連結「地方創生是大家的事情,心態先改變,過程當中才會形成命運共同體,才能攜手為我們的家園、環境和城市做點什麼。」

2022創生塾 活動資訊 

學生的行動創造—創意與理想,成為影響社會的漣漪 
時間:10/25(二) 晚間19:30 ~ 21:30
地點:時報本舖(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分享人:忽悠旅社 共同創辦人 張哲叡  X  微光盒子 共同創辦人 蕭羣諭

關係人的他鄉實踐—深耕在地,塑造地域品牌的行動力 
時間:11/22(二) 晚間19:30 ~ 21:30
地點:時報本舖(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分享人:曬飛魚 執行長 廖韋翔  X  金瓜三號/坪感覺 共同創辦人 蔡威德

兼業者的流動創生—工作之餘,展開自己的多元志業
時間:12/29(四) 晚間19:30 ~ 21:30
地點:時報本舖(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
分享人:六庄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葉書維  X  嘉義台北二地移動者 黃麗庭

報名網址:https://is.gd/mwWz8f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沒落溫泉鄉大翻身!日本熱海市做對了什麼?
瑞典的製鞋小鎮,怎麼靠藝術策展吸引觀光客?
地方創生有妙哏!台東原民部落出現「都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