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盼到國門開,觀光業卻嘆:還有「三難題」待解

疫情封鎖國境兩年多後,10/13終於迎來開放時刻,國內各大旅行社紛紛喜迎首發團。然而,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國境開放措施相對保守之外,觀光業仍有三道難題待解。

觀光局統計顯示,受疫情衝擊,旅行社從業人員從4.3萬多人減至3.2萬人,流失超過1萬人。

從疫情前,國旅和來台旅客的消費總額來看,2019年最高達到8383億元,2020年衰退至4017億元,去年更僅剩2820億元,前兩年觀光產值衰退總額為9929億元,連帶影響就業市場。

難題一:旅宿業大缺工,畢業生從業意願低

這個現象早在兩年前就已敲響警鐘。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指出,疫情前就有觀光業者反應,市區旅館找不到房務人員,偏鄉面臨的缺工問題更為嚴重,都會區以外的知名觀光景點民宿,像是墾丁、花蓮、嘉義阿里山、南投清境和九份,人力缺口擴大,即使還沒開放邊境就已發生人力不足的問題。

以旅行業投保數據來看,從業人員人數並未大幅衰減,但黃正聰分析,這幾年疫情影響,實際上,「專職」從業者不到一萬人,當中幾乎都是財力雄厚且勞工福利保險完整的大型上市櫃公司,其餘三萬多中小型旅行業的從業人員則出現從事其他行業的「斜槓」現象。未來,待觀光客一來,需求面增加,缺工問題將更為嚴峻。

疫情前就有觀光業者反應,市區旅館找不到房務人員,偏鄉面臨的缺工問題更為嚴重。圖片來源/Unsplash
疫情前就有觀光業者反應,市區旅館找不到房務人員,偏鄉面臨的缺工問題更為嚴重。圖片來源/Unsplash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系教授劉喜臨指出,近年來,台灣畢業生從事房務工作的意願低,已無關薪資問題。實際情況是,即便旅宿業將薪資拉高到四萬以上仍聘請不到人力,因此出現主管職跳下來做房務工作的現象。

雖然在缺工窘境之下,部分飯店採房務外包、人力派遣方式,但在旅客入境人次還不穩之前,仍難以「養人」。舉例來說,以前算出平均住房率後,可預期採派遣簽約人力數量,飯店仍願意採取時薪制。不過現在,在沒滿房的情況下,旅宿業者更不便於做人力調配。

觀旅業的人力缺口從哪裡補?我國製造業與農業都曾開設移工專案,學者建議納入觀光業,適量引進移工來作為人力補充,才能接待更多觀光客,提升觀光收益,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難題二:占我國觀光客最大市場,中港澳旅客限制入境中

台灣已恢復免簽國家入境,非免簽國也重新開放一般社會訪問及觀光,但一週入境人數上限為15萬人次;同時取消限團令,團客必須由旅行社安排的專車運送,若團客快篩陽性,業者須主動通報,進行「7+7」居家隔離。

入境防疫措施雖放寬,惟中國大陸及港澳人士原則上仍需以專案形式申請赴台。然而,回顧2019年來台旅客,最高達1186萬人次,中港澳入境旅客占比最高,約447萬、日韓第二,約341萬、東南亞國家則有259萬。

入境防疫措施雖放寬,惟中國大陸及港澳人士原則上仍需以專案形式申請赴台。圖片來源/Flickr by  Kinden Kuo
入境防疫措施雖放寬,惟中國大陸及港澳人士原則上仍需以專案形式申請赴台。圖片來源/Flickr by Kinden Kuo

「這次香港沒列入第一波開放對象很可惜,」黃正聰直言,目前香港與中國、澳門開放步調不同,中國、澳門仍有入境隔離管制,香港則於9月29日取消措施,過去香港每年到中國的出境總人數占八、九成,在中國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台灣可能是香港旅客的次要選擇,若能積極爭取該市場,香港入境旅客有望比過去成長一至二倍

其次,日韓客也是目前爭取入境的好機會。過去韓國旅客赴中國比例高。在中國未解封前,日韓旅客無法往西邊走,往東又距離美國遙遠,往南第一站就是台灣。可以說,在中國解封前,台灣可以積極爭取過去赴中國的旅客市場,「用時間爭取空間。」

劉喜臨則建議,新南向政策促使東南亞國家入境人次逐年上升,尤其「觀宏專案」上路後,東南亞旅客團體簽證鬆綁。不過,在自由行方面,目前僅泰國、菲律賓開放,越南和印尼的旅客可以思考比照菲律賓和泰國的入境方式逐步放寬,積極拓展東南亞旅客市場

難題三:安全旅遊認證不普及、觀光發展基金負債中

為迎接後疫情時期觀光復甦,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簡稱WTTC)推出安全旅遊戳記計畫(Safe Travels Stamp),獲得戳記的旅遊業者,其各項營運及衛生措施皆須符合最新的全球衛生標準,該認證等同「安全旅遊指標」,提供國際旅客行前指南,全世界至少已有250個地點加入。

台北市與台南市也先後推行這項「安全接待服務鏈」,以台北市為例,授證名單涵蓋大型會展中心、觀光旅館、旅行社、觀光景點與航空公司等。不過,該項認證卻未能全面普及並落實至各地方縣市。

觀光發展基金主要依靠出境旅客機票費用當中的「機場服務費」、每人500元來挹注財源。張智傑攝
觀光發展基金主要依靠出境旅客機票費用當中的「機場服務費」、每人500元來挹注財源。張智傑攝

另一方面,用於國際宣傳經費、地方大型活動行銷以及觀光設施興建維護等的「觀光發展基金」去年已用罄,學者也憂心,在觀光產業回復到正常水平前,恐造成資源排擠,進一步衝擊台灣觀光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事實上,觀光發展基金自1999年設立至今,資金水位至2018年底已突破160億元,一直是政府作業基金中表現優良的基金之一。然而,該筆基金主要依靠出境旅客機票費用當中的「機場服務費」、每人500元來挹注財源。

不過,2021年出境旅客為35萬多人次,與2020年233萬多人次相比,負成長84.59%,這也導致基金面臨斷炊,目前仍需透過銀行舉債支應開銷。黃正聰認為,過去觀光發展基金表現優異,每年100億支出可創造超過8000億的觀光產值,中央應重新思考是否編列預算撥補基金,避免影響觀光建設品質與國際行銷。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0+7倒數2週上路!新政策5大重點一次看
台灣準備好了嗎?國門開放倒數計時,想賺「解封財」先迎2挑戰
台灣觀光最壞的時刻 也是最好的起飛點

後疫情時代
航空業完全復甦 恐得等到2024
台灣旅客11月起赴韓免簽 仍須取得電子旅行許可
台日航班大減 台虎赴日「喬航班」:明年1月千歲、東京將增班
染疫更易骨鬆 3招測行動力
台南培訓新住民導遊 迎東南亞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