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既要寵辱不驚 還要沉著應對

美國總統拜登剛就職,台美中三邊關係的任何風吹草動,廣受矚目。一封邀請函、或一封賀電,都蘊含著豐富的外交意涵。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一段有關敦促北京停止對台軍經、外交施壓,並促請與台灣民選政府進行有意義對話的聲明,即受到台灣朝野智庫精英的高度議論。

拜登是否延續川普「抗中反共」路線?台灣是否持續扮演大國較量的戰略槓桿?美中貿易戰、軍事較量是否演變成全面對抗?攸關全球兩大經濟體的相關議題,並非拜登新政府最優先施政項目,但如何在新政局、新形勢下找到自我定位與安全戰略,卻是台灣最重要的執政課題。

半世紀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態度完全取決於美國國家利益與華府的中國政策取向。1972年2月尼克森訪問中國,主張美中關係正常化;尼克森回到華府後曾向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沈劍虹作出保證,但陪見的季辛吉卻補充說,希望台灣「不要攪局」(Don’t rock the boat)。

昔日以中制俄 美今抗中反共

中美建交42年來,拉攏中國,長期以來是美國「以中制俄」的外交大戰略。1993年柯林頓主導首次APEC峰會,華府即視為促進中國重新融入國際社會的轉折,但因北京表態杯葛李登輝總統,美方擔心台灣攪局,即催促台灣盡快另行指派「領袖代表」與會,柯林頓的國安顧問還曾不耐煩地對駐美代表丁懋時說:「You take it,or leave it!」

美中關係呈現良性互動時期,不僅國民黨政府曾因干擾美中戰略布局遭到華府掣肘,即使民進黨執政,同樣還會面臨美方壓力。陳水扁2002年匆促祭出兩岸「一邊一國」論述,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奉命前往華府溝通,美方高層就曾嚴重關切,並直言小布希、錢尼對台灣的支持態度已大受影響。

川普留給拜登的政治遺產之一就是「抗中反共」,現階段在美國已是兩黨重要共識,這也是川普猛打「台灣牌」的終極目標與戰略槓桿。川普將台灣視為大國戰略鬥爭的棋子,操作模式呈現高度的策略性、工具性,對真正深化台美雙邊關係、實質提升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等,雖有宣傳上的進展,但結果仍極為有限。

台灣親美抗中 共軍戰略東擴

4年來,蔡政府堅持「親美抗中」路線,美台關係雖獲得些許「紅利」,但也喪失兩岸官方對話的重要契機。更有甚者,中共解放軍藉由美台關係進程,派遣軍機逼近海峽中線、侵擾西南空域,趁勢完成「戰略東擴」,既壓縮台灣的防禦縱深,還把台海情勢推向不可逆的危局險境。

拜登的施政首重「安內攘外」,防疫、復甦經濟、團結族群,都是當務之急。新政府的國安團隊陣容堅強,與台灣有深厚的互動情誼。有關貿易戰、南海軍事較量等議題,並不是拜登新政府急迫想與北京攤牌的重點,中美之間若能維繫有限衝突、理性競爭,對北京而言,已算是最佳狀態。

核心結構不變 和平解決問題

美國準國務卿布林肯在任命聽證會直言,川普對中國強硬的外交原則,他是認同的,但有些作法他有不同看法。國務院的聲明則依然重申堅持一法、三公報、六項保證,並支持兩岸問題和平解決。既然台美中核心結構不變,外交承認的對象短期內也不可能從北京移轉至台北,面對兩大強權的較量或衝突、合作或競爭,台灣既要寵辱不驚,還要沉著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