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間歇性斷食

總編輯的話:間歇性斷食
總編輯的話:間歇性斷食

作者:費文(講義雜誌總編輯)

講義滿33歲了,感謝各界的支持

斷食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目前,最流行的是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簡稱IF),它不是傳統上所謂的飲食內容(Diet),而是飲食的方式。它不限定你該吃什麼,而是強調你該在什麼時候進食。目前,一般所謂的IF,是指每隔一天斷食,或每星期有數日整天超過16小時不進食。

在紐約時報撰寫養生專欄已有三、四十年的Jane E. Brody,最近說*她以前並不認同斷食,但見到那麼多關心健康、減重或長壽的人對斷食的熱衷,她開始探討間歇性斷食的益處和風險。

她認識一名50出頭的男士,進行他所謂的7-11斷食方式。他說晚間七點到第二天十一點之間都不進食,結果兩個月就減重12磅。Brody說她本來半信半疑,但深入了解後,發現每天16小時不進食,的確對身體有益。

Mark P. Mattson,是Johns Hopkins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他解釋:肝臟儲存葡萄糖做為能量的來源,在燃燒自身的脂肪之前。

「用光肝臟的卡路里,」他說,「需要10到12小時,然後新陳代謝才開始燃燒儲存的脂肪。在斷食期間,一旦葡萄糖消耗完之後,脂肪就被分解,變成了能量。」

因此,Mattson建議,若想減重,最好採取16小時斷食的方式。效果緩慢,但顯著。

從實驗室的動物實驗,也發現斷食對牠們有種種好處,尤其是在減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腦神經病變這些方面。不論是人類或動物,研究人員發現,斷食對延後老化、避免疾病等,皆有明顯的效果。

Mattson解釋,斷食時,身體產生較少的蛋白質,迫使細胞從不重要的來源去尋求,分解它們,再利用胺基酸,去製造新的蛋白質,以便存活。古代的人,因為必須自行狩獵,無法日行三餐,經常餓肚子,不得不演化出一套斷食的機制,讓生命延續下去。

間歇性斷食安全嗎?研究人員發現,當脂肪化為能源,產生一種物質稱為「酮體」,它是人體在飢餓、斷食或某些疾病之下,由肝臟分解脂肪而產生的化合物,這也是生酮飲食的特點,但過猶不及,酮酸太多會傷害肝、腎、腦,尤其是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間歇性斷食很容易進行嗎?不見得,因為人們會感到飢餓、易怒,而且心智不易集中,不過這些後遺症通常在一個月之後就消失了。

專家提醒,孕婦和太小的小孩,以及某些慢性病患者,不宜採行任何形式的斷食。謹慎起見,任何人都應該先聽聽自己的醫師怎麼說。

這個月起,講義滿33歲了。我們懷著感恩之心,感謝所有支持講義的朋友,也承諾會盡全力把講義辦得精彩。

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

費文

ja168j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