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升級且更凶險的中美全方位鬥爭

中美兩國在2018年開始打了一場堪稱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貿易戰,雙方提高了關稅,擾亂了市場,全球經濟面臨陷入衰退的威脅。其中幾次雙方接近或達成某種程度的協議,然而毫無例外地又被更大規模的敵對或對抗升級行動所破壞。目前中美兩方仍然在這看不到盡頭的敵意螺旋中相互對抗升級,使得全球大規模的金融或經濟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川普曾經很輕蔑地說美國會很容易贏得勝利,而且肯定是雙贏,也就是美國會贏兩次。但到底美國贏了沒?很顯然,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就算是時任川普政府的強硬派美國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也只能宣稱:「我的目標是讓人們相信中國是一個問題,對美國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我認為我們成功地讓人們相信了這一點。」

過去很多良善的觀察者多認為:中美經貿投資關係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中美分別是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經濟體,企圖完全打殘對方,或從國際經貿秩序中抹去中國的角色都是不現實的。中美最終必須要在動態的競爭互動中達成新平衡,並建立起新的世界經貿秩序與互動規則。

然而,中美貿易戰也是大量政治人物表態的舞台。美國有定期選舉,川普政府成功地將中國形容成是「通過貿易致富,卻犧牲了美國工人的利益」、「依靠補貼、盜竊和對美國公司施壓來實現超越」,因此幾乎沒有哪個美國的政治人物敢冒民粹之大不韙,只有層層加碼升級對抗。

中國也有鞏固領導班子的需求,外部壓力更有利於領導階層集中內部資源並藉機排除異己,因此,在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之下不可能示弱。對中國來說,由於美國所發動的貿易戰曠日持久卻也沒有分出勝負,對中國經濟影響並不嚴重。歐美卻因加上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多種因素,通膨飆升到40年來的高位。要應對眼前的經貿危機,現階段歐美必須理性地修復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儘早將相互增加的關稅解除。因此,歐美經濟的困境反而使得中國盲目樂觀地認為勝利是有可能的。中方也沒有在經貿上示弱妥協。

近日,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重點打擊再度升級,從半導體法案到半導體禁令的密集發布,使得中美脫鉤的疑慮已經轉為真實的存在。美國政府的晶片新規是非常嚴厲而罕見的,並且嚴禁美籍人士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任職。這將影響中國在超級電腦、人工智慧、甚至是智慧駕駛等與高運算晶片相關的產業。

半導體是個高度整合的產業,美國仍能夠下重手打擊,使得相關的台美中半導體股票全部大跌。如此看來,大概已經沒有美國不敢下手封鎖的中國產業了。數百家企業、機構、學校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也不需要再編任何藉口與理由了。

貿易戰的後果是複雜與困難的,因此,中美貿易戰成了很多政治經濟學者研究的主題,希望能夠總結出一些有用的經驗。貿易戰所帶來的負面結果越來越明顯之時,不幸的是:中美政界、智庫或社會都已無力改變貿易戰的決策慣性,反而持續合理化既存的決策與動作的現象。這就是典型的承諾升高的行為反應模式。只有雙方都承受巨大的決策損失之後,才可能使決策者對隨後的損失較為敏感,並進而增加決策的風險意識。

但顯然中美都沒有在前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中期的美國通膨與中國衰退都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因此,必須警惕未來可能繼續升級與更為凶險的中美全方位鬥爭,以及其對全球經濟與產業帶來的巨大破壞。(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