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危機-淤積嚴重 石門水庫頻喊渴

中國時報【賴佑維╱桃園報導】 編按:台灣的水有7成來自颱風和梅雨,目前水庫平均淤積率約3成,清淤排砂成為水庫延壽必要手段,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隨著世界人口遽增,面臨極端氣候,缺水危機越趨嚴重,如何留住水,成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什麼?石門水庫又缺水了?每隔幾年總會傳出石門水庫缺水,呼籲國人節約用水的消息。主因就在石門水庫每年需供水約8億噸(水1噸=1立方米),但水庫庫容僅約2億,也就是每年需裝滿4次才夠用,若春雨、梅雨、颱風其中1項不足,就會發生缺水問題。 庫容量 僅約2億噸 石門水庫1963年完工,當年的葛樂禮颱風一口氣帶來2000萬立方米淤積、2004年的艾利、敏督利颱風讓石門水庫淤積2784萬立方米,至今石門水庫僅剩約2億立方米庫容。庫容量變少,供水就會出問題。 石門水庫集水區從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降雨量僅歷年平均的41%,導致水庫再度缺水。包含板新、林口、桃園、新竹3月1日起進入第1階段限水。2015年時,桃園才因為石門水庫缺水,一度進入第3階段供5停2限水。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表示,石門水庫1963年完工,早期功能以灌溉為主。隨著北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民生和工業用水需求才逐漸增加。而原先庫容設計約可容納3億立方米水量,但使用至今不斷淤積,颱風更是水庫淤積最主要因素。 多管齊下 清淤延壽 北水局說,水庫庫容越來越小,目前除了靠天降甘霖外,為讓石門水庫永續發展,採取包含陸挖、抽泥船、水力排砂等方式努力清淤,盡量不讓水庫越淤越嚴重。 其中陸挖以砂石車載運方式,將淤泥載運走,每年可清淤40萬立方米砂石。抽泥船則在水面上裝置設備,直接抽取淤泥,每年可清淤50萬立方米。水力排砂則利用颱風、豪雨帶來的龐大水量,直接將淤泥沖走,效益最佳,達117萬立方米。 但北水局統計,石門水庫每年入砂量342萬立方米淤泥,扣除掉上述清淤方式,還有135萬的淤積,為此北水局也推動阿姆坪防淤隧道及大灣坪防淤隧道,兩者若完工,水庫出入庫砂量將可達到平衡。北水局說,阿姆坪隧道近日將上網招標,預計2022年左右可以完工。大灣坪隧道則將等到阿姆坪隧道完工後,再評估效益。另外,北水局和桃園市政府、林務局、水土保持局等單位合作加強上游整治,希望為水庫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