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藥即時通報 衛福部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上線

為預防及解決藥品短缺問題,強化藥品穩定供應機制,衛福部11日成立跨部門「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由衛福部長薛瑞元擔任召集人。目前除了中藥平台仍在測試階段,將力拼4月底前上線,其餘西藥、罕病藥品、罕病特殊營養品和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等平台都已正式上線。

六類用藥全部列管

衛福部長薛瑞元與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國健署署長吳昭軍、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以及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共同召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成立記者會,宣示預防及即時處理藥品供應短缺。

薛瑞元說,除了缺藥通報,接受通報有緊急調度機制,用相關機制以處理因健保價格的缺藥問題,有許多規模較小的診所社區藥局由盤商供應,供需狀況如能掌握,就能更早期知道短期某些藥品有缺藥情形。

「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管理平台涵蓋涵蓋西藥、中藥、罕見疾病藥品、兒童困難取得藥品、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等供應。

同時,整合五類用藥平台,包括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中醫藥司「中藥供應資訊平台」、醫事司「兒童困難取得之臨床必要藥品及醫材管理資訊系統」、國民健康署「罕見疾病特殊營養食品暨緊急需用藥物物流中心」及疾病管制署「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之供應」,更加全面管理各類藥品之穩定供應。

業者缺藥未通報將開罰

根據食藥署統計,截至4月3日國內西藥短缺通報共有20件,經了解後3件仍在處理中,1件則是無替代藥品已啟動公開徵求。針對臨時性缺藥,業者必須盡快到平台通報。

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指出,針對西藥部分,食藥署已在三月下旬發文請相關公協會轉知會員,並請醫療機構及藥局等針對目前仍短缺的個別廠牌藥品重新進行通報。

進口藥品必須確認6個月內輸入時程及數量;國產業者至少每月要確認生產藥品原物料於6個月內的庫存及到貨時程,妥善評估藥品庫存及國內臨床需求,必要時增加藥品輸入數量或儲備原物料。

如果6個月內藥品有供應不足的疑慮,業者需儘速至平台通報,食藥署未來將每2週更新1次通報件數與處理情形。

目前國內有294項列入必要清單,吳秀梅指出,這些藥品若在發生可預期缺藥情況6個月內未完成缺藥通報,最高可罰30萬元罰鍰。

健保藥物也有因應方式

針對健保藥品供應及缺藥因應方式,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為穩定藥品供應,健保有5因應機制,包括單一處理窗口、即時掌握缺藥資訊、跨單位合作機制、不敷成本之藥價調整機制、替代藥品仍可申報費用。

石崇良說,健保署目前已有單一處理窗口來受理問題,並會橫向聯繫各部會;要求所有業者,在供藥問題6個月內通報健保署,健保署將可橫向聯繫及時通知合約院所;若發生缺藥且沒有替代藥時,將啟動專案進口或專案製造,將優先給予核價;另外,儘量不要發生不敷成本缺藥,替代藥品仍可申報費用。

石崇良表示,若必要藥品業者未能在可預期缺藥事件的6個內完成通報,將考慮一年內不准收納健保。

至於公費疫苗、抗病毒藥物供應情形都已經建置,可即時掌握缺藥及處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