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 長庚醫院:與特定藥品有關

「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的皮膚病,在臺灣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有4.7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往醫學上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把正常的皮膚當成外來物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林口長庚醫院和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有少部分藥品可能引發「類天皰瘡」。(戎華儀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和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藥劑科合組團隊的研究成果,上個月發表在國際知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

研究團隊分析6572名類天皰瘡病患研究發現,使用「保鉀型利尿劑」的病患發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沒有使用該藥品病患的1.75倍,使用「雙基胜肽(酉每)(DPP-4)抑制劑」的病患發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沒有使用患者的1.92倍;藥物中的成分可能攻擊連接人體真皮和表皮之間的結構蛋白,引發破壞皮膚和發炎反應,患者皮膚會出現多發性飽滿水泡,水泡若破掉相當容易引發感染。

土城醫院藥師劉賢德:『詳細的機轉其實到目前還沒有那麼清楚,假設那些藥物可能鍵結在基底膜的結構蛋白分子上面,進行抗原改變,那免疫細胞去辨識到它的時候,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外來物,就會產生一些抗體或補體,去攻擊結構蛋白。』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紀景琪指出,類天皰瘡發生初期症狀類似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6星期,建議患者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斷。

DPP-4抑制劑是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用藥,可讓胃腸道荷爾蒙在腸道內停留較久的時間,劉賢德建議患者不要因此排斥用藥,可和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更換其他藥物。(圖:林口長庚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