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食道弛緩不能症 吃飯難
台中48歲吳小姐近半年來吃飯時總覺得食物積在胸口,無法順利吞嚥,就連喝水也有困難,平躺睡覺時,未消化的食物竟伴隨酸水逆流而出,使得原本就清瘦的她,暴瘦到只剩39公斤,經就醫檢查,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藉由「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後,吳小姐吃飯終於不用配水喝了。(見圖) 吳小姐表示,自己長期在國外工作,七月開始覺得吃飯時吞嚥有些困難,必須配一些水才能吞下,回到台灣就診後,一開始以為是壓力太大、睡眠不足,但過了兩個月症狀更嚴重,「一口飯必須配一杯水」,就連醫師開的藥也吞不下,最後連水也無法吞嚥,讓她十分痛苦。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吳小姐到診時身高156公分,體重竟只有39公斤,經透過食道攝影檢查患者的食道,發現患者吞下藥水後,X光攝影顯示其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且食道積滿液體無法往下流,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透過「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切開食道肌肉,手術時間約1小時內,術後若併發症,隔天患者即可出院,也可以順利進食。 陳政國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通常每年20萬人約僅有1至2人罹患,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男性或女性,發生原因目前不明,只要因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導致患者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 陳政國提醒,雖然體表無傷口,但食道內的黏模和肌肉需要時間復原,所以患者術後應少量多餐、小口進食,先吃流質和軟爛的食物,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讓腸胃道慢慢適應消化,才能達到最好的恢復效果。 陳政國呼籲,因無法正常飲食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的風險,更失去人生的樂趣,所以若出現吞嚥不適、喝水不順、飯後嘔吐、胸口疼痛等症狀,建議赴醫揪出原凶,才能對症下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