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才仁(正新橡膠董事長):落實廠辦合一

工商時報【劉朱松】 正新橡膠創辦人羅結次子—羅才仁,去年6月接下正新董座之後,為擴大營運規模,並因應美國祭出雙反案(反傾銷稅及反補貼平衡稅),正新今年在他主導下,將加速在印尼、印度設廠,正式宣告他掛帥的時代來臨。此外,基於高鐵通車已縮短台北-台中車程時間,集團已決定實施「廠辦合一」,將原台北辦事處主管與人員,逐步調回位於彰化大村的正新總公司辦公,展現他的經營新思維。 在羅結栽培下,羅才仁自美國涅乃克技術學院行銷與材料管理學系畢業後,隨即返國,1991年赴廈門廠任職,擔任副總經理;1993年,轉赴昆山負責建廠,一路升任正新橡膠中國公司總經理及董事長。待在昆山廠長達22年的羅才仁,自去年6月接下正新董座,讓他經常返往台灣、大陸,及其他海外廠,當起「空中飛人」。 羅才仁說,父親之所以想到大陸廈門,建立集團第一處輪胎海外廠,原因是台灣請不到人,且沒有土地可設廠。當時,羅結認為,大陸是很大的輪胎市場,也是未來主力市場,因而加快正新大陸設廠布局。 完工後的昆山廠,依規定,70%產製的輪胎要外銷;另30%可內銷,但現在,昆山廠輪胎內銷占比高達7、8成,主要是看好大陸內需市場很大。 羅才仁說,他負責昆山廠建廠工作,廠區一草一木,都是他一手建立起來。尤其在建廠之前,昆山廠土地會「出泉」(台語發音,意為滲水或噴水),當地人就建議公司要保留下來,可帶來財運,因而他允諾保留,並取名「科研湖」。 正新昆山廠研發大樓旁的科研湖,還設有九曲橋,猶如公園景致。羅才仁指出,因為研發人員工作,比較嚴謹,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想研發。所以,他決定才把蘇州的「園林」概念,帶進來廠區,讓研發人員在休息時,也可到科研湖走一走,使員工的個人思緒更好。據了解,羅家在彰化大村老家的景致,也有「園林」之美。 當時,正新昆山廠土地價格,每畝6萬多人民幣,廠區總面積約150公頃。其中,光是測試場高達86公頃。當時,因正新批下土地面積太大了,昆山市國土管理局,還以為正新要炒作土地、蓋房子,聲稱要到廈門廠參觀,探個究竟。 同樣地,正新廈門設廠時,廈門國土管理局也如此問,並反問正新一口氣買下廈門30公頃土地,要幹什麼?還特別叮嚀2年之後,若正新沒有蓋工廠,設廠土地就要收回。 後來,正新廈門廠蓋好,在營運的當天,還特地邀請當地國土管理局前來參觀,才化解官員的疑慮。據了解,正新投資廈門設廠案,是當時台商到大陸投資金額最大的案子。 羅才仁不諱言,他經營昆山廠,碰上兩次的大陸宏觀調控。尤其1994年第一次的宏觀調控,因為大陸昆山廠,剛開始建廠,當時用的是台灣的資金,所以並沒有什麼影響,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卻對廈門廠營運造成衝擊。因為當時人民幣一夕貶值,價差最多甚至逾1倍,官方的人民幣匯率,由1美元兌4多元人民幣,一路貶值到1美元兌8.2765元人民幣。因當時大陸缺外匯,1美元的黑市價格,還可換到11.5元人民幣。混亂的匯價令許多台商傻眼。 有趣的是,在大陸領導的眼裡,輪胎工廠環境,還停留在很髒、很暗的傳統印象,但到過正新昆山廠,就直呼工廠的景觀,很像公園。 有了廈門廠及昆山廠的設廠經驗,正新爾後在海外買地,一開始都要大面積土地,最大用意不是為了炒作土地,而是為了滿足未來擴廠(產)需求。後來,集團在印尼及印度買地,也都如法炮製。 去年躍居全球輪胎排名第九大的正新,去年度各類輪胎生產總量高達4.4億條,已行銷180個國家或地區,因去年度合併營收達1,290.26億元,羅才仁期許正新在不久之後,可挑戰全球第八大輪胎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