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文化工場 公共空間動起來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經過14年的努力,經歷3任縣長、7任文化局長,跨越2次政黨輪替,羅東文化工場2012年正式啟用,作為文化展演與運動休閒場地。去年第49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在此盛大舉行,讓這裡聲名大噪。負責這項漫長工程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與上千人不斷溝通和方案調整、9萬小時的集體工作,不預設任何立場,逐漸摸索出當地社區真正的需求。 羅東文化工場位於宜蘭縣羅東鎮純精路一段96號,工場南端與羅東新林場首部曲附屬公園相連,位於小鎮生活廊道中樞紐位置,附近還有樟仔園歷史故事公園、羅東鎮民廣場等公共設施。地上4層的羅東文化工場全區包含文化工場、漂浮於半空的天空藝廊、羅東國際天棚及停車場4大區塊,主體為鋼構、木造等結合。 「田中央」一開始就採取「把美術館吊起來,文化市集趴下去」的剖面策略,把空間中段空出來,不擋到四周互望的視線,把一切留給公共流動,遊走其間到處透出山色的簡單心願,點出宜蘭公共工程還地於民的企圖。天空藝廊的外型有如巨型太空船,可舉辦國內外各式展演活動,包括建築展。 予人深刻印象的大棚架,在當地住民的支持下,設計淨高18公尺,有掙脫的氣魄,也讓四周鄰居都能世代看到彼此。人人都能在此集會休閒,也無需空調,更讓多雨的羅東多了一處可自在伸展的空間,實現「人人平等」的設計初衷。 1994年開始的「田中央」工作群,成員絕大多數都是從大學實習時就愛上宜蘭,藉由專業經驗並尊重在地住民心願,以15年的時間,逐步摸索出這座在地建築。過去曾經繁榮一時的林業歷史,讓羅東有種獨特的空間氛圍,鋸木廠、儲木池、成堆排放的木材,都是當地住民印象深刻的記憶,而羅東文化工場的空間安排、材料質感,就一一呼應這些特徵,沒有農業家屋的位序,也避免文人住房的既定語言,羅東文化工場展現出自信自在的地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