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博弈 對話是兩岸唯一解方

拜登政府上台後首次美中高階官員會晤結果火藥味十足。不論會議結果是如中方所說的「建設性」、或如美方「艱難直接」;可預期未來一段期間,美中政府或許在特定議題有合作的可能,但更多議題領域仍是以戰略競爭為主旋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特別提出新疆、香港與台灣問題、網路攻擊以及中國對美國盟邦以經逼政的行為表示深刻關切。換言之,台灣問題屬於美中戰略競爭議題,也就是美中「根本分歧」之一。而從美中高階官員的發言可發現,兩國沒有就根本分歧先讓一步的理由。

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對中國說話」一語,清楚凸顯出北京層峰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有成並且率先全球經濟復甦後,更有決心要在中共20大前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心與自信,目標自然是為習近平續任鋪路。因而北京對於台灣問題的態度不太可能出現髮夾彎。因此,台灣成為美中博弈的前線,是美中各自的核心利益,是印太盟邦對美國信任的指標,是「礦坑裡的金絲雀」 。

然而,台海情勢雖因兩大強權的競爭而更添詭譎,但兩岸關係仍然有兩岸政府的自主性。對中方而言,北京的政策順位絕對是內政與美中大國關係優先,兩岸情勢以不亂、不惡化為底線。

兩岸關係要不再惡化,唯有對話協商能解。日前陸委會邱太三主委主動提出,恢復中國大陸商務人士來台申請、評估恢復人道探親,以及兩岸「建設性模糊」觀點,都是向北京遞出橄欖枝的重要宣示。

至於北京是否有和台灣官方相向而行的意願,可從幾個指標觀察:一、軍機擾台降溫:軍機擾台對於台灣民心對中國大陸的印象絕對是負面的。雖然解放軍遠海長航訓練為了從巴士海峽往太平洋巡航難免經過我防空識別區西南角,但若北京有意克制風險,至少可以從降低頻率以及盡可能避開我防空識別區作為善意的表示。

二、小兩會功能恢復:疫情期間的兩會的人道協助以及透過《兩岸醫衛協議》在疫情的訊息交流還是有一定作用的。若北京願透過《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就鳳梨檢疫與解除進口管制議題進行對話與協商也是促進兩岸人民福祉並且展現善意回應的具體指標。

三、大兩會交流恢復:海基、海協兩會交流自2016年後便冷凍迄今,過去民間交流時雙方都會派遣兩會一定層級官員隨團,後來北京一度限縮我方僅能派科級幹部隨團之後全面婉拒入境。若疫情穩定後,兩岸民間團體交流回復同時北京能開放海基會派員隨團赴陸,也是一個明確的善意指標。

兩岸間能否有「建設性模糊」終究要透過交流和對話才有可能形成共識,而前述幾點指標既是風向球,符合兩岸人民利益,也符合陸委會「不強加台灣無法接受的政治框架和對抗舉措」、「停止針對性軍事威脅」的呼籲。就算我們不天真地期待短期內兩岸能「春暖花開」,但若雙方能透過明確的善意行動「破冰」,進一步控管分歧與風險,亦是智慧、務實之舉。

(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