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海緊張 跨國企業重估投資中國

位於倫敦的金融時報17日報導,台灣的緊張情勢迫使跨國企業重新考量中國的風險,紛紛針對美中可能的衝突制定應變計畫;跨國企業思考「中國加一」或「中國加二」,往東南亞建立萬一衝突發生時的替代產地。

北京本月對台灣採取一系列軍事演習,金融時報報導,跨國企業紛紛擔心美中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的企業老闆紛紛加快研擬應變,意味著在中國的投資人已不再認為,侵略台灣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造成黑天鵝風險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黑天鵝」是形容發生機率極低、易被忽略的事件,具有不可測性、衝擊力道大,和後見之明等三項特性。

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表示,業界熱議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是否要撤出中國,以及如何在被封鎖的狀況下繼續經營;台灣局勢逐步升溫,突然間大家都認為台灣可能是下一個烏克蘭。

金融時報報導,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表示,對許多涉及全球供應鏈的美國製造商來說,台灣危機加劇惡化中美關係,迫使他們考慮在他國設廠;「多數抱著『中國加一』或『中國加二』的想法,中國仍是主要產地,但在東南亞國家有個替代方案,以防萬一。」

業者也小心避免觸碰「辱華」紅線,一位匿名的美企高管說,應變計畫不是反中,而是審慎應對可能的衝突風險;鄭藝說,迪士尼和特斯拉等大型美國企業,依然高度依賴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也做出「在中國、為中國」的長期承諾。

在北京工作近40年的投資主管馬宏(David Mahon)表示,對紐西蘭乳製品出口巨頭恆天然(Fonterra)來說,遠離最重要市場並非易事,「他們被建議要多元化,問題是要去哪?能不能承受未來五年無收益?根本無處可去。」恆天然表示,正密切關注地緣發展。

鄭藝表示,只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親自面對面會晤,才可能緩解緊張,「你不會想看到脫鉤,不會想孤立中國,也不想看見這些國家徹底分道揚鑣,底線是美中領導人要合作解決分歧。」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南加大20歲學生買這支股票 1個多月賺了1.1億元
賓士車主順手牽羊特斯拉 被識破竟討價還價
CNBC:中國需要台積電的程度 更甚台積電需要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