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已經成為「持久的競爭對手」

文 / 攝影  稽叔夜
隨著美中關係達到50多年來最糟糕的水平,一個古老的童話又重新出現:只要美國多與中國對話並適應中國的崛起,兩國就可以和平相處。據說,通過充分的峰會,華盛頓可以認識到北京的紅線並恢復危機熱線和文化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無數的面對面接觸——換句話說,重新接觸——兩國可以和平共處,儘管仍然是競爭性的。為什麼美國和中國將成為持久的競爭對手(Why America and China Will Be Enduring Rivals)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緩和的幻想>(Delusions of Détente) 指出,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如果雙方說得足夠多,美國和中國甚至可能達成一項大協議,建立穩定的勢力範圍,並採取類似於 G-2 的方式來解決氣候變化和流行病等全球問題。
美中關係的低迷是合作夥伴之間的混亂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中關係的低迷並非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大國因重大利益衝突而造成的必然結果。相反,正如漢學家、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蘇珊·謝克(Susan Shirk)所說,這是合作夥伴之間的混亂,由於美國針對中國的過度擴張而做出的過度反應,導致了這種混亂。人們認為,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做崛起大國通常做的事情:展示自己的實力,要求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儘管中國的許多行動,例如對台灣的威脅,讓重新接觸的倡導者感到擔憂,但他們批評的主要目標是美國,特別是美國對首要地位的不懈追求及其背後的自私自利的行為者。
在這種黑暗的想像中,譁眾取寵的政客、貪婪的國防承包商、聳人聽聞的專家、過度熱心的人權活動家和好戰的官僚煽動利潤競爭的火焰,創造了一個排擠不同觀點的迴聲室。據稱,一些人重複鷹派言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職業生涯。記者兼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亞認為,其結果是「華盛頓屈服於對中國的危險集體思維」。大多數美國人對中國也持鷹派觀點,這一事實進一步證明了美國政策已變得多麼非理性激進。「今天的問題不在於美國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擔心中國的崛起,」歷史學家馬克斯·布特堅稱。「問題在於,他們是歇斯底里和危言聳聽的犧牲品,這可能導緻美國陷入不必要的核戰爭。」
基本目標都是一樣的:「適應中國的歷史性崛起」
對於那些主張重新接觸的人來說,解決這種敵對循環的方法很簡單。第一,通過積極的外交、商業和人文交流緩和緊張局勢。接下來,創建一個新的論壇,各國官員可以定期開會討論協議。歷史學家亞當·圖茲認為,無論談判的具體結構如何,基本目標都是一樣的:「適應中國的歷史性崛起」。對於一些重新接觸的支持者來說,和解只需要減少對中國的貿易壁壘,這是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今年早些時候提出的舉措。然而,其他觀察家則贊成做出更大幅度的讓步。例如,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在這些文章中敦促美國接受中國在亞洲的傳統勢力範圍。想必,
力量平衡的轉變都是可持續解決的先決條件
這是一個誘人的願景。如果大國能夠通過外交而非安全競爭來算賬,世界肯定會變得更好。然而,大國競爭的歷史,特別是中美關係的歷史表明,加強接觸不太可能修復兩國之間的關係,如果倉促進行,實際上可能會引發暴力衝突。在過去200年的兩打大國對抗中,沒有一次是以雙方通過談判擺脫困境而告終的。相反,競爭一直持續到一方無法再繼續戰鬥或雙方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為止。例如,美國和中國在冷戰後半段暫停了對抗蘇聯的競爭,直到蘇聯陷入最終衰落時,這場競爭才結束。在任何情況下,力量平衡的轉變都是可持續解決的先決條件。在這些轉變之前,緩和時期通常只是重新集結並為下一輪比賽重新加載的機會。在某些情況下,例如1911年至1914年以及1938年英國尋求改善與德國的關係時,尋求緩和關係卻為戰爭鋪平了道路。
是一種陰險的遏制形式,旨在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控制力
美國和中國不太可能打破這種模式。他們的切身利益相互衝突,並深深植根於各自的政治制度、地域和國家經驗。將這些國家聯繫在一起的許多聯繫,例如廣泛的貿易,也給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額外的戰鬥理由和可利用的壓力點,從而使它們分裂。雙方都不可能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做出重大讓步。經過幾十年的相互交往,兩國政府都積累了一長串的不滿,並對對方抱有深深的不信任。從 1970 年代到 2010 年代,美國多次試圖與中國合作,但中國高層領導人始終認為美國的外展活動,特別是美國試圖將中國納入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秩序,這是一種陰險的遏制形式,旨在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控制力,並使中國陷入經濟依賴和政治屈服於西方的境地。在此期間,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比美國政策制定者今天認真考慮的建議還要廣泛。然而,這些提議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對美國意圖的評估,也未能阻止中共主宰東亞及其他地區的努力。
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持久的競爭對手」
事實是,如果力量平衡沒有發生重大轉變,美中競爭不太可能平息。美國需要根據現實做出政策選擇,而不是陷入幻想。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切斷外交或停止談判,而是要清楚地認識到這種類型的接觸可以實際實現什麼目標。我們有理由希望中國實力在中期有所增強,這可能為真正的外交突破開闢空間。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及其盟國必須在短期內阻止中國的侵略,並避免做出破壞有利的長期趨勢的讓步。
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政治學家所說的「持久的競爭對手」,這意味著兩國在激烈的安全競爭中相互挑釁。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這樣的搭檔只佔世界國際關係的百分之一,但卻佔世界戰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想想印度和巴基斯坦、希臘和土耳其、中國和日本、法國和英國之間反復發生的衝突。
對手之間的不和是因為他們太了解對方
對手之間的不和不是因為他們誤解了對方,而是因為他們太了解對方了。它們之間存在真正的重大且不可分割的利益衝突,通常包括領土爭端,這是戰爭的主要原因。他們的紅線和勢力範圍重疊。一方試圖保護自己,例如通過軍隊現代化,本質上會威脅另一方。如果兩國經濟交織在一起(通常情況下),競爭對手就會將貿易作為武器,尋求壟斷戰略商品的生產並稱霸對方。例如,英國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之前就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
競爭對手通常也擁護不同的意識形態,並將對方信仰體系的成功或傳播視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顛覆性威脅。例如,革命的法國不僅試圖征服其歐洲對手,而且還試圖征服它。它還威脅要通過其榜樣的力量推翻他們的君主政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列強與民主國家對峙,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將世界大部分地區劃分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更重要的是,競爭對手之間有著不和的歷史。過去的侵略行為和對未來更多侵略行為的恐懼加劇了他們的相互敵意。只要問問今天的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就知道了。
緊張對峙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它可以避免全面戰爭
一旦開始,競爭就很難結束。根據政治學家邁克爾·科拉雷西(Michael Colaresi)、凱倫·拉斯勒(Karen Rasler) 和威廉·湯普森(William Thompson) 收集的數據,自1816 年以來,已發生27 次大國競爭。這些鬥爭平均持續50 多年,並以以下三種方式之一結束。據統計,其中 19 次(絕大多數)最終導致戰爭,一方擊敗另一方,最終屈服。另外六次對抗以雙方結盟對抗共同的敵人而告終。例如,在1900年代初,英國拋開與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的分歧,聯合起來對付德國;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出現了冷戰。當蘇聯解體時,它與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和平結束,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莫斯科對中國發動了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戰爭,並在全球不同地區與華盛頓發動了多次代理人戰爭。如今,許多人擔心中美之間會爆發新冷戰,但從歷史上看,這種緊張對峙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它可以避免全面戰爭。
憤世嫉俗的人看什麼都不順眼
大國競爭不能用諒解備忘錄來掩蓋。外交是必要的,但不足以以非暴力方式解決爭端。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還需要穩定的權力平衡,這種平衡通常不是通過愉快的談話而出現的,而是在一方意識到自己無法再競爭之後出現的。
如今,美中關係具有持久競爭的所有特徵。首先,爭議的主要問題本質上是輸贏問題。台灣可以由台北或北京管轄,但不能同時由兩者管轄。東海和南海可以是國際水域,也可以是中國控制的湖泊。俄羅斯可以被迴避,也可以被支持。民主可以被促進,也可以被壓制。互聯網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國家審查的。對於美國來說,其在東亞的聯盟鍊是重要的保障和穩定的力量。對於中國來說,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敵對的包圍圈。氣候變化該如何應對?COVID-19 從哪裡來?問問北京和華盛頓,很可能會聽到不可調和的答案。
美中競爭是促進不同生活方式的鬥爭
更根本的是,這兩個對手對國際秩序持有不同的看法。中共想要一個它所認為的古老專制文明可以自由統治其傳統勢力範圍的世界。相比之下,美國希望通過保護較弱國家的主權並將其納入開放的貿易秩序,將這些領域扔進歷史的垃圾箱。美中競爭不僅僅是一系列外交爭端,也是促進不同生活方式的鬥爭。
更糟糕的是,任何一方都無法在不失去追究對方責任的能力的情況下令人信服地安撫對方。重新接觸的倡導者呼籲美國和中國尊重彼此的紅線。但要實現關係的持續解凍,至少需要一方完全放棄許多紅線。中國希望美國停止對台灣出售武器,削減美國在東亞的整體軍事存在,與中國公司分享美國技術,重新開放美國市場以接納大量中國出口產品,停止在中國周邊推行民主,並讓俄羅斯贏得烏克蘭戰爭。美國則希望中國削減國防開支,不要侵略台灣海峽,停止南海軍事化,控制工業補貼和間諜活動,
中共停止支持獨裁政權,就會面臨爆發民眾革命浪潮的風險
然而,任何一方都不能在不授權對方爭取更多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讓步。例如,如果中國在軍事上放棄台灣,台灣可能會走向獨立;但如果美國停止武裝台灣,軍事平衡將徹底轉向有利於北京的方向。如果中國允許俄羅斯在烏克蘭失敗,中共將面臨家門口搖搖欲墜的核力量,以及得意洋洋的美國,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亞洲;但如果美國讓俄羅斯獲勝,中俄軸心可能會更加大膽地從士氣低落的西方手中奪取更多領土,例如台灣或波羅的海國家。如果中國放棄產業政策,就會進一步將技術優勢拱手讓給美國;但如果不掏空美國和中國,華盛頓就不會容忍中國的重商主義經濟以及開放的全球貿易秩序的剩餘部分。如果中共停止支持獨裁政權,就會面臨爆發民眾革命浪潮的風險,就像1989年和21世紀初期發生的那樣,這可能會激發國內的自由主義活動人士,並讓國外更傾向於獨裁政權的政權上台。因其人權記錄而製裁中國。然而,如果美國停止援助和保護新生的民主國家,一些國家可能會消失在北京的數字鐵幕後面。這可能會激勵國內的自由派活動人士,並使國外的政權更傾向於因中國的人權記錄而製裁中國。然而,如果美國停止援助和保護新生的民主國家,一些國家可能會消失在北京的數字鐵幕後面。這可能會激勵國內的自由派活動人士,並使國外的政權更傾向於因中國的人權記錄而製裁中國。然而,如果美國停止援助和保護新生的民主國家,一些國家可能會消失在北京的數位鐵幕後面。
中國必須用重商主義攀登長期被西方壟斷的全球價值鏈
這些相互衝突的利益不能通過坐在桌子旁的外交官們來交換,因為它們不僅植根於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也植根於它們的歷史記憶和地理位置。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地經歷了兩次災難:國家被帝國主義列強撕裂的「世紀屈辱」(發生於1839年至1949年),以及1989年推翻蘇聯和其他共產主義政權的革命並幾乎摧毀了中國。中共的首要指示是絕不讓中國再次受到欺凌或分裂——中國領導人認為,這一目標需要不懈地積累財富和權力、擴大領土控制以及鐵腕統治。作為經濟大器晚成者,中國必須用重商主義的方式攀登長期被西方壟斷的全球價值鏈。由於中國被19 個國家包圍,其中許多國家充滿敵意或不穩定,中國領導人認為,他們必須開闢一個廣泛的安全邊界,其中包括台灣、印度大片地區以及東海和南海的大部分地區,中國90%的海域都位於這些地區。貿易及其大部分石油流量。擴張也是政治上的當務之急。中共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承諾收復百年屈辱期間失去的領土來證明其獨裁統治的正當性。現在使這些地區非軍事化意味著放棄中共使中國恢復完整的莊嚴使命,從而削弱其利用排外民族主義作為合法性來源的能力。中國領導人認為,他們必須開闢一個廣泛的安全邊界,其中包括台灣、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東海和南海的大部分地區,中國90%的貿易和大部分石油都流經這裡。擴張也是政治上的當務之急。中共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承諾收復百年屈辱期間失去的領土來證明其獨裁統治的正當性。現在使這些地區非軍事化意味著放棄中共使中國恢復完整的莊嚴使命,從而削弱其利用排外民族主義作為合法性來源的能力。中國領導人認為,他們必須開闢一個廣泛的安全邊界,其中包括台灣、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東海和南海的大部分地區,中國90%的貿易和大部分石油都流經這裡。擴張也是政治上的當務之急。中共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承諾收復百年屈辱期間失去的領土來證明其獨裁統治的正當性。現在使這些地區非軍事化意味著放棄中共使中國恢復完整的莊嚴使命,從而削弱其利用排外民族主義作為合法性來源的能力。中共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承諾收復百年屈辱期間失去的領土來證明其獨裁統治的正當性。現在使這些地區非軍事化意味著放棄中共使中國恢復完整的莊嚴使命,從而削弱其利用排外民族主義作為合法性來源的能力。中共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承諾收復百年屈辱期間失去的領土來證明其獨裁統治的正當性。現在使這些地區非軍事化意味著放棄中共使中國恢復完整的莊嚴使命,從而削弱其利用排外民族主義作為合法性來源的能力。
賭注如此之高,妥協,雙方領導人都難以接受
美國的利益也許不那麼根深柢固,但仍然太固定,不能不經鬥爭就放棄。作為一個被盟友和海洋包圍的富裕民主國家,美國喜歡現狀。其主要外交政策目標是防止海外威脅破壞其公民在國內享有的財富和自由。許多美國人希望避免捲入外國糾葛,但世界大戰和冷戰表明,強大的暴政是可以而且應該受到遏制的,而且最好在一個侵略性國家侵占其地區之前,通過維持強大的聯盟來儘早遏制平時。隨著贏得二戰和冷戰的幾代人的逝去,美國人最終可能會忘記這一教訓。但就目前而言,它繼續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對中國的政策。當美國政策制定者觀察到中國試圖重新繪製東亞版圖、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或將少數民族關進集中營時,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一系列政策分歧,而且是對支撐美國安全和秩序的的多方面攻擊。世代繁榮。由於賭注如此之高,妥協,即使是在一個問題上,雙方領導人都難以接受。
假設對方永遠不會冒開火的風險進行核交鋒
重新接觸的倡導者正確地指出,中國和美國因各種形式的相互脆弱性而聯繫在一起。兩國都不希望發生戰爭、失控的氣候變化、流行病或全球蕭條。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緊密相連。兩國政府都擁有核武庫,並希望阻止其他國家獲得這些武庫。由於衝突的代價如此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而合作的好處如此明顯,和平應該相對容易維持,至少在理論上是這樣。
然而,實際上,相互的脆弱性可能會加劇競爭。例如,兩國都在進行常規軍事挑釁,或許是假設對方永遠不會冒開火的風險進行核交鋒。學者們稱之為「穩定與不穩定悖論」,即對核威懾的過度信心使得常規戰爭更有可能發生。一些中國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可以摧毀美國在東亞的基地,而中國的核力量可以阻止美國對中國大陸目標進行報復。與此同時,一些美國防務規劃者主張在衝突初期摧毀中國的海軍和空軍基地,他們認為美國的核優勢將迫使中國退縮而不是升級。核武器非但不會緩解緊張局勢,反而可能加劇緊張局勢。
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也是如此。正如國際關係學者戴爾·科普蘭在《外交事務》中指出的那樣,當貿易夥伴成為地緣政治對手時,他們開始擔心自己與重要商品、市場和貿易路線的聯繫被切斷。為了彌補自身的弱點,他們開始尋求自力更生,利用各種國家權力手段,如援助、貸款、賄賂、軍售、技術轉讓和軍事力量,以確保自己的經濟命脈。其結果是「貿易安全螺旋」,科普蘭已經證明,這助長了歷史上幾場最大規模的戰爭。相比之下,正如歷史學家約翰·劉易斯·加迪斯所觀察到的那樣,美國和蘇聯經濟的獨立是最初冷戰中的穩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