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的另一戰場!專家:拜登出席東協峰會,應在中國「後院」做這些事

一系列大型國家領導人會議將在東南亞開幕,包括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東協(ASEAN)峰會,15日在印尼開幕的20國集團(G20)峰會,18日將於泰國曼谷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美國總統拜登將參加前兩場峰會,副總統賀錦麗則代表出席APEC。

根據白宮高級官員透露,拜登(Joe Biden)及賀錦麗(Kamala Harris)此次出訪預計擴大美國與區域國家的合作,強調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以及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而在G20峰會期間,拜登預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總統將坦率地表達我們的擔憂,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威脅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活動,我們長期以來對侵犯人權行為的擔憂,以及更廣泛地說,我們和盟友與合作夥伴對中國有害經濟作為的看法,」一位白宮高級官員10日在與記者的簡報中說道。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因此在親自會見習近平之前,拜登將先把重心放在中國的戰略後院──東南亞,試圖與該地區再次加強接觸。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指出,在中國影響力籠罩此地十餘年之後,美國再回來重塑同盟是否為時已晚?東南亞國家夾在美中博弈之間,儘管提防中國,也不一定全然信任美國。在這個頻發政變、陷入民主疲勞的地區,當地領導人認為注重民主人權的美國不是可靠夥伴。

政治分析專家海安達里(Richard Heydarian)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評論指出,東南亞可以說是美中競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儘管東南亞國家現在都將中國視為主要貿易和投資夥伴,但無論是否為時已晚,白宮都應與志同道合的大國一起在東南亞地區提出具體經濟倡議,以加強與當地主要國家的戰略關係。

中國對東南亞後院的拉攏、分化與威脅

BBC指出,在日益兩極化的國際政治領域中,東協為了自保,將自身塑造成一個和平與中立的區域,10個成員國在此尋求共識,避免相互批評,並隨時與不同的大國保持靈活接觸。儘管美國曾經將東協視為亞太外交的重要地區,但從2000年代初開始,中國進入全球市場,對此地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美國對該地區的關注逐漸減弱,轉而前進中東抵禦恐怖主義威脅。

在美國外交注意力轉移期間,東南亞與中國深刻的貿易交流,已經形成了橫跨亞太地區的超級經濟圈──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與東協10國,共15個國家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即使是東協對中國最保持懷疑的印尼,佐科威(Joko Widodo)總統也急切地尋求中國的投資、貸款和技術。

2022年10月31日,越南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訪問北京,與習近平舉行會談(新華社)
2022年10月31日,越南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訪問北京,與習近平舉行會談(新華社)

2022年10月31日,越南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訪問北京,與習近平舉行會談(新華社)

中國作為區域大國,開始對南海島礁進行佔領和軍事開發,與其他聲索國,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發生直接衝突。東協嘗試調停爭議,但沒有成功,北京甚至駁回2016年國際法院「中國主張劃定南海主權『九段線』並無法律基礎」的裁定。

近年,中國水電水利規劃破壞了湄公河的生態,該條河流從中國境內往南流,經緬甸丶寮國丶泰國丶柬埔寨和越南,影響6000萬漁民和農民生計,但因為中國對東南亞獨裁國家的經濟非常重要,也是軍事強國,以至於很少有人敢公開挑戰中國,多數當地國家都迴避了中國河流上游築壩的問題。

就算是在43年前與中國打過仗、反華情緒高漲的越南,越共與這個巨大鄰國打交道時也很謹慎,因為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越南加工出口業供應鏈的上游。

中國還通過與寮國和柬埔寨等較小的國家政府加強投資合作,有效破壞東協的統一,這些小國家現在非常依賴北京的慷慨幫助,或多或少淪為了「附庸國」。從2012年東協峰會的一件插曲可以看出來,當時輪值主席國柬埔寨阻止在該年峰會聲明中批評北京的南海立場。

若想對抗中國,美國可以在東協峰會期間做什麼?

BBC指出,雖然對中國的警惕聽起來對美國來說是個好消息,但事實是,東南亞國家也對華盛頓不再抱有幻想。它們認為美國過於專注於人權和民主,而且在反恐戰爭期間幾乎完全脫離接觸,川普(Donald Trump)對亞洲的關注主要在其所謂「不公平貿易」,也忽略了在東南亞的軍政態勢。

2022年東南亞國協(東盟)峰會11月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召開,左起為柬埔寨首相洪森、印尼總統佐科威、汶萊蘇丹博爾基亞、寮國總理維帕萬、馬來西亞下議院議長阿茲哈。(AP)
2022年東南亞國協(東盟)峰會11月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召開,左起為柬埔寨首相洪森、印尼總統佐科威、汶萊蘇丹博爾基亞、寮國總理維帕萬、馬來西亞下議院議長阿茲哈。(AP)

2022年東南亞國協(東協)峰會11月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召開,左起為柬埔寨首相洪森、印尼總統佐科威、汶萊蘇丹博爾基亞、寮國總理維帕萬、馬來西亞下議院議長阿茲哈。(AP)

美國能感到安慰的是,美國在印太地區已擁有日本、南韓、澳洲等盟友,而中國不太可能在東南亞擁有如此親密的軍事盟友,因為東協部分國家依舊主張南海爭議島礁的主權,同時這些政府仍會盡可能與其他大國接觸,作為對中國的制衡。

政治分析專家海安達里指出,拜登上任以來,將美國的外交重心回歸亞洲,已經做了不少拉攏當地人心的動作,例如確保美國高官訪問東協主要國家、給予1.58億美元公共衛生和人道主義援助,捐贈超過2000萬劑美製疫苗。現在,拜登政府是時候在當地提出具體舉措,與北京進行競爭。

首先,華府應該像中國一樣,明顯留下在該地區的經濟足跡。美國與東協的雙邊貿易成長速度很快,去年貿易額達到4420億美元。越南有25%出口流向美國;新加坡最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仍是美國。過去20年,美國向東南亞國家提供121億美元的發展和國防援助,拜登政府承諾明年向東協夥伴提供近10億美元的額外援助。因此,華府有足夠證據來強調在東南亞區域的領導地位。

2022年東南亞國協(東盟)峰會11月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召開,左起為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泰國總理帕拉育、越南總理范明正、柬埔寨總理洪森。(AP)
2022年東南亞國協(東盟)峰會11月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召開,左起為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泰國總理帕拉育、越南總理范明正、柬埔寨總理洪森。(AP)

2022年東南亞國協(東協)峰會11月11日起在柬埔寨金邊召開,左起為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泰國總理帕拉育、越南總理范明正、柬埔寨總理洪森。(AP)

其次,美國應與民主盟友合作,攜夥加強對東南亞的基礎設施投資。美國有不少盟國已經在東南亞展開類似計劃。根據Fitch Solutions數據,截至2019年,日本在東南亞進行的基礎設施項目金額(3670億美元)遠遠超過中國(2550億美元)。

最後,拜登政府應試圖在東南亞進行小規模多邊倡議,將對特定議題感興趣的東協成員國拉攏過來。儘管面對地緣政治高風險的問題,東協10國通常難以達成共識,但印尼、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等,都對中國的掠奪行為抱持擔憂。而且東協主要國家對擴大與拜登政府的安全和投資合作持開放態度。

海安達里指出,華府應考慮建立一個區域圈子,結合志同道合的東南亞國家,以及「四方安全對話」的成員印度、澳洲和日本,充分利用美國-東協合作的機遇,逐步將其外交資本轉化為在美中競爭主要戰場的戰略收益。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