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競爭的終局思考:川規拜隨、同途殊歸?

「終局」思考是戰略規畫的重要項目,但常因行為者利益、能力、團隊內部競爭的變化而被忽略。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

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與共和黨前眾院美中戰略特委會主席蓋拉格發表的〈勝利無可取代〉一文,就是未來可能再度上台的川普團隊,對華競爭「終局」想定的可能雛形。由於「勝利」一文提倡以冷戰贏得對華「全勝」,且以大陸揚棄中共政權為終局,引起側目和爭議。《外交事務》季刊特別邀請了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康乃爾學者白潔曦、歐巴馬政府副國務卿史坦伯格,以及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幕僚希爾分別為文,組成〈美國所求為何?對華競爭策略與終局之辯〉專題,與博、蓋商榷。問答之間反映了美方關於對華競爭不同的「終局」思考。值得所有受美中衝突衝擊的利害關係人重視。

外交史專家希爾的立場與「勝利」一文距離最遠,也被博、蓋回應譏為「局外人」。希爾確實是在如何理解中共領導人言論上,與分別小他15歲、25歲的博明和蓋拉格激烈爭辯。後者引述習近平等之發言,認為習既宣示社會主義必勝,自當以取代美國、追求全球霸權為對美競爭之終局。馬列政權如有溫和如「韜晦」表現,必屬「戰略詐欺」。美國不可重複對蘇「低盪」錯誤,唯有強硬,才能迫使蘇聯和中國認輸。此種擷取字面意義解讀北京不要「中美共存」的終局,國安前輩希爾應是認為兩位後生誤解「低盪」為投降,誤讀中方論述。所以他反推中國並非謀求乘亂取代美國建立全新秩序,美中競爭性共存應是某種可行終局。

白潔曦與史坦伯格沒有爭辯歷史與北京意圖,而是指出博、蓋路線是假象的勝利,手段充滿風險。以冷戰「全勝」為終局不僅將疏遠部分盟友,民調揭示的美國多數民意也不支持;不僅無助於博、蓋聲稱的「促進中國自由」,反而更會強化北京的威權措施。雖然博、蓋否認顛覆北京政府是其手段,但以蘇聯模式促使中國衰敗與體制變化,很難不引起民族主義的激烈反彈。白、史主張堅定、明確的對華政策才是負責並受盟友擁護;美方還應恢復中美留學生與觀光客的交流。如果北京以「攻勢」回應美國的「負責」,白、史相信終局自敗的,將是北京。

博明等似更肯定同以強硬著稱的杜如松,對中國企圖在「終局」取代美國的基本判斷。不過杜認為拜登路線目前遠勝川普,確保了美國安全、確保了科技領先、加固了盟友體系,經濟指標都在復興的軌道,目標明確而成功。杜與白、史都認為「勝利論」丟棄「管理競爭」,卻追求與核大國脫勾的冷戰式全勝,反而可能使北京爭得更多朋友。其結果就算中共落敗,還可能造出「中國普京」。這種結果,即便是肯楠再世,都不會支持。

希、白等的終局設定,在華府是少數。杜如松和博明等雖分屬拜登或川普陣營,但都認為北京爭霸,美國需要長期爭鬥。博明等還新創出「混亂軸心」(Axis of Chaos),形容北京支持下的俄、伊、朝集團。不過彼等的終局想定仍有差距。「勝利」派想複製冷戰終局,像是蘇聯就是在阿富汗失敗與經濟崩潰中退卻。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更大。拜登陣營強硬派則認為,保持對話與強勢外交管理激烈競爭,可以贏得長期競賽,不應高舉「決定性勝利」嚇退各國,又逼中共冒險。兩方的對華政策,可叫做「同途殊歸」。(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