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臺的鯊魚困境,守護臺灣豈能靠張嘴?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翁履中 / 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在520發表就職演說之後,北京隨即以「聯合利劍2024A」軍演,以及終止ECFA一百三十四個關稅減讓項目的雙重手段,預告兩岸關係在未來四年恐怕很難出現友好的轉圜。不過,正當外國媒體都在關注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的同時,根據媒體調查,臺灣民眾最關心的新聞議題,卻是國外藝人的婚姻關係,甚至連國會改革爭議都無法得到相同的關注程度,說明了絕大多數的臺灣民眾認定兩岸沒有戰爭的可能。問題是,假設兩岸不會失去理性,說明了美中臺三方對於兩岸的認知出現明顯落差。當臺灣民眾因為臺美關係良好,而認定臺灣只要表達強硬的抗中態度,就可以得到美國的支持,這恐怕顯示臺灣民眾對美國的立場認識並不完全。

事實上,拜登總統在近日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針對臺灣問題的回答,再次凸顯了臺灣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必須有自我覺醒的必要。根據拜登的回答,可以看出美方立場仍然強調「不支持臺獨,不接受北京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原則,雖然拜登表示美國不排除動用軍事力量協助臺灣,但是拜登同時也清楚解釋,美國要用何種軍事力量,以及運用軍事力量的時機,完全由美國決定。相較於過去拜登四次表示會協防臺灣的說法,這一次的訪問內容,明顯拉回「戰略模糊」的溫和立場。不過,拜登的態度看在對中國立場較為強硬的鷹派眼中,顯然已是一種警訊。小布希總統時代的前國防部長辦公室官員包士可(Joseph Bosco)就在近期投書「國會山莊報」(The Hill),強調拜登擔心援助烏克蘭會引起美國介入的思維,不僅給了俄羅斯侵略的動機,也會導致北京因為認為美國不會直接介入臺海爭端,而加大對臺灣的威嚇,甚至採取更直接的軍事行動。按照包士可的建議,美國必須讓北京明白,美國與盟邦將會強力回應,讓北京了解美方具有足以擊敗任何對臺軍事行動的能力。不論是美國官方的戰略模糊,還是相反立場的戰略清晰,臺灣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這兩方的思維中,真的有把臺灣的利益納入考慮嗎?

對美中臺關係的看法,華府不少智庫學者建議可以用「鯊魚困境」來理解。鯊魚困境形容美國就像是在大海中站在船上觀察海象的船員,臺灣是正在海中游泳的泳客,而北京則像是在臺灣後方的一條鯊魚。根據這樣的情境,船上的人看到鯊魚正在接近泳客,雖然想要幫忙,但是必須要先看到泳客自己奮力掙脫鯊魚的威脅,拉開跟鯊魚的距離,因為如果不這麼做,船員們伸手援助跟鯊魚太近的泳客,被鯊魚攻擊的可能性和傷害就會更大。理解鯊魚困境的假設,就能了解不論是戰略模糊或是戰略清晰,美國跨黨派的立場都會是呼籲臺灣要強化自我防衛,同時更靠近美國。當然,對於這個假設,不同立場的看法仍有些許差異,例如對中強硬派認為鯊魚跟臺灣的距離,已經近到臺灣必須立刻做好備戰準備,但溫和派則認為,只要確保不跨越紅線,就還有時間爭取和平解決紛爭的機會,因為北京沒有迫切的動武意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反思鯊魚困境的假設,不難發現美國決策圈眼中的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都只可能被視為是威脅,而不太可能回到過去的友善關係,而臺灣也只是依賴美國援助的對象,而不是對等的盟友。

在中美競爭的框架中,拜登政府主張用民主對抗專制作為區分中美的主旋律,以烏俄戰爭作為背景,確實讓民主國家間更有意願結盟,不過,在以色列和哈瑪斯發生衝突之後,巴勒斯坦人民在加薩走廊的傷亡,使得美國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開始在民主國家間出現懷疑的聲音。因此,當政治人物強調守護臺灣要靠民主盟國的支持,不該忽略民主國家之間也會有不同意見的風險。而臺灣內部的政治對立,導致很多民眾以為只要堅定抗中就是跟美國站在一起,但是殘酷的現實是,美國支持的一直都是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向,而不是特定的陣營。換句話說,與其總是辯論美國會不會守護臺灣,或者北京會不會翻臉,應該先想想臺灣的利益是否真的被在乎?用抗中保臺的嘴上論述守護臺灣或許會有政治利益,但真想要守護和平,應該務實思考,臺灣如何能握有更多捍衛自己權利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