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如「鐘擺」 在好與壞兩極端擺盪 牽動國際政治

美國與中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雙方關係有如鐘擺(pendulum),隨著不同時空下的不同事件、氛圍與各自領導人的意志,總是在好壞兩個極端間擺盪;這個微妙的鐘擺關係,影響力還常外擴至國際政治,影響各國與華府和北京交往的態度與距離。

拜登總統上任後,美中關係充斥互相指責、制裁與對抗的危機,直往鐘擺壞的一方搖去;但雙方也都意識到,總要有個盡頭。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終於在舊金山會面,是不是就能物極必反,將鐘擺往好的方向回推?拜習會後美中有什麼實際行動,以及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就是最好的「核實點」。

近幾任美國總統沒有一位不調整對中態度。柯林頓1992年還沒上任總統前,就批北京是屠夫(butcher);但他卻在1997年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峰會聲明中,同意美中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並在上海宣布對台灣「新三不」政策。

布希總統上任不久,美中發生南海撞機事件,雙方關係降到冰點;布希政府最後不甘不願地道了歉,隨後就宣布大規模對台灣軍售,讓北京跳腳。未料九一一事件發生,第二任的布希政府由副國務卿佐立克出面,以「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一詞,重新定義美中關係。

歐巴馬上任不久啟動了「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並在出席新加坡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後,首次訪問上海與北京,後來「重返亞洲」想形塑TPP(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係協定),最後卻在繼任的川普任上功虧一簣。

川普更不用說,習近平在他口中從「非常好的朋友」到「已經不再是朋友」,從美中貿易戰到全面抵制,都在他任內發生。

拜登上任後的美中鐘擺,不是以和緩為開頭,反而延續川普時期惡化的動能;從香港、新疆到晶片,美台高層互動到對台軍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會議(Quad)、英澳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美日韓三方峰會到五眼聯盟,直接挑明中國挑戰,公開討論如何合力應對。

美中高層也試圖解除僵局,官員馬拉松式地接力對談,今年初看似柳暗花明,國務卿布林肯也準備訪問中國,未料碰上一顆後來被美國打下的中國間諜氣球,一切推倒重來,凸顯雙邊關係的脆弱。

白宮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就說,美中交往已走到盡頭,接下來主導的機制是競爭。

拜登曾說,與中國打交道要「信任但須核實」。這是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核控談判的經典台詞;拜登這麼說,不僅代表著美國揚棄期待中方自己改變的天真,更帶入一絲面對國際主要競爭對手的冷淡。

同樣的,習近平曾向歐巴馬保證過不會將南海軍事化,但一轉頭就對解放軍下令要加強在南海島礁的布局,到拜登政府時已成美國心頭之患;北京也指控華府,號稱沒有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卻在各種行動上支持台灣走向獨立。

拜、習透過對話重建溝通管道,一方面希望降低衝突,同時也建立彼此查證核實的管道;台灣明年初舉行總統選舉,美國明年也要大選,透過元首峰會累積的互信與善意,能否發揮定海神針的效果,在未來一年內將接受密集檢驗。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紐約無證客找工無望 州長:工作許可不發了
紐約華埠銀行保險櫃疑失竊 華女5萬元飾品不翼而飛
美國缺乏完善長照機制 中產階級被迫用盡積蓄或賣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