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願溝通 兩岸釋善意

過去幾年間各界對台海是否可能發生衝突的討論眾說紛紜。一直到今年4月19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曾在國會演說中表示,「中美兩國關係,最危險的潛在衝突爆發點是在台灣問題上。」他認為,「台海局勢出現誤判、意外的風險正在升高。」

然而到了11月8日,李顯龍又在彭博社專訪中,嘗試淡化近期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李顯龍認為,中國對於台灣並不是會隨便衝動亂開槍。

筆者相信,李顯龍對台海情勢的觀察一方面是基於美中關係發展;另一方面也是觀察到台灣政府的克制。

李顯龍在專訪中認為,拜登與習近平自去年印尼峇里島會晤後,美中關係的發展偏離軌道;但李顯龍認為美中雙方都有意願嘗試重新調整,11月APEC拜習會就是正面的發展,即便不會解決美中之間的所有問題。

隨著美中各自釋放願意溝通、控制風險的訊號,國際的目光也來到台灣身上。

蔡總統在520演說重申,願意「以對等的對話化解兩岸分歧,促進健康有序的交流」。在具體措施部分,交通部宣布因疫情而中斷的國人團體赴陸觀光可望於明年春節前解禁,賴清德也拋出陸生納健保議題。這些都是基於人道與交流的實際需要「有序」釋出的善意。

筆者當然希望,北京方面能有對等的回應,例如開放陸客團、自由行來台等。而其衍生的兩岸航點航勤、海關、證照、檢疫、安檢等事務性的問題,也是兩岸官方開啟正向對話交流的契機。

然而也要認識到,美中願意協商對話,是基於兩國實力或籌碼相仿的前提;美中能夠透過對話控制風險的模式,不必然適用於台灣。基本上,台灣社會不分黨派都同意兩岸對話的必要性,但對於如何對話、甚至如何開啟對話的態度各自不同;尤其當北京採取高姿態,堅持對話和協商必須在「台灣接受一國兩制是基本前提」的情況下,台灣各界對於「對話」的想像必然產生爭端。

期許兩岸政治領袖展現更高格局的智慧,當太平洋兩岸都面臨嚴峻的政治與經濟挑戰之際,當台海兩岸都有各自的內政與經濟發展問題待處理的現實之際,雙方都有充分理由在短期內尋求更多穩定。這是美中台乃至於國際社群的共同利益,而為了促成與落實此一目標,各方沒有必要在政治前提上,要求任何一方做出根本性的讓步。

(作者為海基會前董事長)

看更多相關新聞
美參聯會主席:不認為習想攻台
拜習會將承諾 禁AI用於無人機及核武
拜習會將登場 中國忙「唱好」對美關係
拜習會籌備是「後勤惡夢」 鮮花、飲食、問好方式都會被放大解讀
拜習會前夕黃豆外交又來了 中國向美國採購逾300萬公噸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