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口販運問題報告 台灣連8年列最優第一級

美國國務院27日發表今年度(2017)的《人口販運問題報告》,台灣連續第8度被評比為第一級的國家,代表我國在消滅人口販運問題的努力再獲肯定。根據這份報告,去年台灣的人口販運被害人有3分之1是孩童。報告也點出許多問題,例如,在很多例子中,人口販賣份子獲得的處罰過輕,或者販賣勞工的案例被當成勞資爭議,而使得剝削漁工的人口販運份子未能被定罪。

對於再度獲得美國肯定,總統蔡英文在推特發文,承諾台灣將致力於與所有相關各方合作打擊人口販運的問題。

這份報告是美國政府用來要求外國政府共同打擊人口販運的主要外交工具。今年的報告記錄至今年3月30日為止這1年來,全球187國在對抗人口販運問題上的努力,以及面對的挑戰。

過去1年 台灣辨識263名被害人

在台灣的部分,過去這1年,台灣當局辨識263名人口販運被害人,其中156名外國人,89名是孩童,孩童佔33 %。在這263名被害人中,140人被迫從事性工作,123人被販賣為勞工,被害者中,有240人被轉介至收容所並獲得協助。而與過去相比,2015年辨識的被害者有278人,2014年則是292人。

報告從起訴、保護、預防方面,討論台灣的問題,並提出9項建議。在起訴加害者方面,報告指出,依台灣的《人口販運防制法》,從事性販運、勞動販運者,最高可被處7年的有期徒刑,與強暴的刑責相當,相當嚴厲,但當局大多依其他法規起訴人口販運案件,如《刑法》和《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建議增加對人口販運的起訴和定罪

報告建議,台灣應以《人口販運防制法》為本,增加對人口販運罪犯的起訴和定罪,而被定罪的人口販運罪犯,應被處以足夠嚴厲的刑罰。

在保護被害人方面,與去年不同的是,報告點出被害人辨識的問題。報告指出,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及其他團體力促政府允許社工、勞動檢查員辨識人口販運被害人,但目前的政策仍只允許警察、檢察官做被害者的正式辨識;此外,也有非政府組織舉報,曾有檢察官起訴人口販運案例,卻被法官駁回。

報告建議,台灣應增進檢察官和法官對於人口販運的認識。

保護被害人 尚未明定獲得永久居留權要件

報告也指出,台灣藉由提供臨時居留證與短期工作證的方式,鼓勵被害人參與舉發人口販運加害人的調查,而被害人返國後若可能遭報復或將面對艱難處境,也有機會獲得台灣的永久居留權;不過,非政府組織也注意到,台灣並沒有明定獲得永久居留權的要件,而造成要落實這個保護政策的困難。

此外,報告指出,台灣也規定,被害人可透過庭外和解或者對加害人提出控訴而獲賠償,但這段調查期間,有2名被害人提出賠償的訴訟,都遭到法院否決。而台灣也規定,因人口販運而不慎涉及犯罪的被害人,可獲得豁免權,然而,非政府組織也注意到,被害人有時仍受到羈押、罰鍰、監禁等處罰。

在人口販運的預防方面,報告特別關注外籍漁工。台灣籍漁船或台灣的船公司在遠洋漁船上虐待外籍漁工的問題,長期被國際詬病,美國國務院今年將「打擊人口販運、終止現代奴役英雄獎」頒贈給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的秘書長兼創辦人李麗華,肯定她把數百件涉及剝削、虐待漁工和酬勞過低的案例造冊,讓漁工被剝削的情形獲得重視。

2017-06-26-美國國務院27日公布2017年《人口販運報告》,表揚打擊人口販運有功的英雄人物。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前排幼二)也獲獎。(美國國務院東亞及亞太局)
2017-06-26-美國國務院27日公布2017年《人口販運報告》,表揚打擊人口販運有功的英雄人物。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前排幼二)也獲獎。(美國國務院東亞及亞太局)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的秘書長兼創辦人李麗華(前排右二)將數百件涉及剝削、虐待漁工和酬勞過低的案例造冊,讓漁工被剝削的情形獲得重視,獲美國國務院頒發「打擊人口販運、終止現代奴役英雄獎」。(美國國務院東亞及亞太局提供)

報告指出,受雇於境外的外籍漁工沒有受台灣的《勞動基準法》保護,大部分台灣的外籍漁工來自中國、印尼、菲律賓和越南,他們的工時長、長期受虐、低薪、缺乏食物、甚至沒有領到薪水,再再顯示他們都是人口販運的被害者。

政府單位責任劃分問題 阻礙保障外籍漁工

根據台灣的規定,境外漁工歸漁業署管理,而非勞動部,移工團體多次陳情,希望讓境外漁工納入《勞動基準法》,但未獲得政府回應。李麗華獲獎後對媒體表示,希望政治人物不要將《勞動基準法》視為本國勞工的特權,並再度提出保護外籍漁工法令難以落實的問題。而報告也指出,漁業署與勞動部的責任劃分問題,使得台灣依法令監督外籍漁工處境及防制販運漁工的努力,受到阻礙。

對於外籍漁工問題,報告提出2點明確建議:1. 使用新建立的程序積極調查並起訴涉嫌在遠洋漁船上虐待或販運漁工的台灣船公司或台灣籍漁船。2. 清楚界定監管台灣籍漁船的政府機構之角色和權責。


相關報導
李麗華捍衛漁工不遺餘力 獲美國務卿提勒森、川普女兒伊凡卡頒獎
印尼漁工案凸顯通譯不足 政府應投入人才培訓、資格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