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在中國 美商界領袖:最大壓力是中國內部競爭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上海美國商會董事會主席譚森(Sean Stein)日前表示,美國政界經常討論與中國在軍事、經濟、科技、價值觀等面向的戰略競爭,但實際上美企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壓力是中國內部競爭。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5日舉辦研討會,與會學者對中國的市場現況進行了剖析,並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作出預測,譚森在會上談到美國企業在中國經商的壓力。

他表示,美國政界經常討論與中國在軍事、經濟、科技、價值觀等4個面向的戰略競爭,但美國企業在中國營運時所遭遇的最大壓力其實是第5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中國內部競爭。

他說,「五十年前美國企業進入中國時,那時候沒有國內競爭,他們被迫與中國國企合資。雖然這件事並不會為美國企業帶來好處,但這是他們在中國做生意的成本」。

但是,譚森說,「最近,我和一群在中國經商的美國企業總裁對話。我問他們,晚上無法讓他們安睡的市場風險是什麼?他們都說,不是安全、台灣或是美中關係,而是中國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聰明員工雲集、熬夜加班,隨時有可能影響美國企業的生意」。

譚森表示,美企在中國雖具製造和研發領域的品質優勢,但中國中小企業也在特定能力上占優勢,「中國企業在回應市場時比美國的企業更快,它們更會使用數位策略,它們能快速適應並使用新興技術,它們更會行銷、也更會申請許可證照」。

譚森認為,中國的中小企業正在急起直追,因此美國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競爭能力,同時也需要美國政府的協助,「在戰略競爭的框架下,如果美國企業無法與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抗衡,美國便無法與中國在經濟上展開競爭」。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長郝福滿(Bert Hofman)則在會上指出,中國經濟雖可在今年達到5%的成長預期,但中國市場依舊面臨消費者與投資方信心不足的問題以及4大結構性挑戰,分別是債務、人口、美中脫鉤以及需求問題。

郝福滿指出,中國需要強勁的政策解決這些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未必全部都要立即解決,但「債務問題是相當緊急的,剩餘的問題則會是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華盛頓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國項目研究員劉宗媛則認為,除了上述問題,地緣關係緊張也會使外資對進入中國裹足不前,導致中國經濟難以取得復甦動力;此外,中國正面臨生育率下降的人口問題,也將進一步惡化本已狀況不佳的房地產市場。(編輯:周慧盈/呂佳蓉)1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