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副國安顧問博明: 提升嚇阻力遠比戰爭划算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今舉辦「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新書發表會。(蔡宗穎攝)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今舉辦「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新書發表會。(蔡宗穎攝)

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今舉辦「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新書發表會,他強調,「嚇阻遠比戰爭來得划算」,嚇阻在於對做成侵略決定的決策者的心理行動,當侵略方認為透過戰爭可以遂行目的,就會發動戰爭,嚇阻的目的就在於避免此情況發生。另外,他也提醒,討好、安撫獨裁政權反而會使其認為這是示弱的表現。

博明表示,台灣未來的民主與繁榮攸關世界未來民主與繁榮,而他也在書中強調台灣嚇阻力的重要。他強調,嚇阻遠比戰爭來得划算,因為戰爭還有包含人力、經濟等在內的代價,國防預算占GDP比例往往只是和平時期的爭論,然而若是做出對的選擇,軍隊不需要真正投入戰場,只需要累積大量彈藥,並訓練人民如何使用,就能達到嚇阻效果。

博明續指,嚇阻其實是一個心理戰略,要做的不是嚇阻一整個國家,而是做出決策的人,防止做出發動戰爭的決策者認為他可以透過戰爭達到其目的。他說,建立抵禦入侵的意志並不是具體可以計算的,且可以透過練習,透過建立共同責任,不是將抵禦的責任全放在軍隊身上,而是讓整個社會建立集體防禦意志,台灣愈有充足的準備,就愈不會面臨戰爭。

博明表示,世界民主國家應該站在一起解決烏俄戰爭中發現的包含彈藥短缺的問題,不要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認為台灣的危險性僅存在於戰爭一開始幾周,只要打持久戰必能獲勝,要讓他知道我們也能打持久戰。

博明也提醒從烏俄戰爭中,中共也有所學習,其中就包含戰爭一開始就發動大規模行動,而不是如俄羅斯漸進加大入侵力道,他說明,從2014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美國與歐洲國家開始提供烏克蘭足夠的武裝,導致烏俄戰爭開打後,俄國面臨烏克蘭強烈抵抗。

另外,博明也說,從烏俄戰爭也可以學到,地理環境真的非常重要,台灣海峽就如「金城湯池」,讓台灣變得易守難攻,想要佔領台灣需要花費大量人力與裝備。

不過博明也提醒,國與國的交往不像人與人之間,從歷史記取的教訓就是,愈是討好、安撫獨裁者,他們就愈認為我們示弱,進而使他們變得更具侵略性。他也反駁部分政治理論學者所說的「因意外導致的戰爭」指出,從歷史上來說從來沒有一場戰爭因為意外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