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斷交近半世紀後台灣外長首訪AIT總部意味著什麼

flags
flags

過去一周以來,美中在國際外交的激烈競逐,並沒有因為中國氣球被擊落後有任何平複跡象。

美國總統拜登秘密抵達基輔後,與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高調會面力撐烏克蘭。中國最高層級外交官員王毅則在烏克蘭戰爭週年之際到訪莫斯科並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稱中俄關係「成熟堅韌」。在地球另一端,美中對壘再次以台灣問題展開。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踏入了美國在台協會(AIT)在大華盛頓地區的總部。

由於自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後,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台灣在任總統、副總統及外交部長等高層一直以來不被美方允許踏入大華盛頓地區。此次台灣外交部長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R. Sherman 謝爾曼)首次在大華盛頓地區會面,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與中國的攻防,以及台灣在此情勢下的自主性幾何,都成為熱議話題。

曾任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及美國駐香港總領事的楊甦棣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此次吳釗燮及台灣國安會主席等人訪美確實吸睛,但美方層級並不算高。他說,台灣官員與美國副國務卿會面,以前並非沒有發生過,只是雙方較為低調,會見地點也離大華盛地區比較遠。楊甦棣認為,這是拜登政府回擊北京的另一次嘗試,展現對台北的持續支持。

https://twitter.com/wentisung/status/1628270161726959617

台灣官方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鐘志東博士同意,此次會面基本上是一種美國「外交嚇阻」的戰略,目的是預防台海戰爭爆發。他告訴BBC說,白宮透過非軍事的外交手段,展現了對台北的支持,也對北京發出警示的訊號,所以此次如此高調。亦是拜登慣用的外交戰略。

目前為止,北京並未對此次吳釗燮踏入AIT美國總部有任何反應。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上周在例行記者會強調稱,美方需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及三個中美聯合公報規定,「切實將美國領導人作出的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落到實處,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插手台灣問題。」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則在2月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警告,若民進黨當局執迷不悟,「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一味推高兩岸對立對抗,甚至不惜將台灣同胞置於危難境地,解放軍將以行動說話,採取必要措施堅決挫敗任何「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

外界預計北京對於台灣持續在灰色地帶,以切香腸(salami slicing)的外交手段一直很緊密的觀察,何時會有所反應,並如何反制美台往來,會是下一波觀察重點。

最新的突破是什麼

根據美媒報道,美東時間2月21日,吳釗燮與台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等領銜的代表團,於美國在台協會總部,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等涉台事務高階官員針對安全議題舉行了一場會談,同行的還有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以及傳出將接任AIT主席的白宮國安會中國與台灣事務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

上次台灣在任外交部長訪美的時候是拉到距離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車程30分鐘左右的城市會面,這次不僅進入了大華盛頓地區,還首次出現在AIT總部,其所在地是與華盛頓特區一河之隔的阿靈頓(Arlington),同時也是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所在地。

有分析稱,此次吳釗燮外訪,美方打破了外交「慣例」。 台灣政治評論者顏擇雅評論稱,雖然台灣兩大黨都稱「維持現狀」,但「現狀」與「非現狀」並非黑與白一刀切,「而是整片灰色光譜,北京也一直用力在挪移現狀。要把現狀推回幾年前的樣子,台灣必須出力,美國也會。台灣出力的主要方式是積極備戰,美國的方式則非常多。」

Eric Chu, Chairman of Taiwan's ruling Nationalist Party, or Kuomintang(KMT), delivers remarks to the full house of supporters at the China Garden restaurant on November 11, 2015 in Rosslyn, Virginia, just over the Potomac River next to Washington, DC.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在2015年11月到訪與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一河之隔的羅斯林,這裏也屬於阿靈頓地區。但朱當時並非台灣政府官員。

這些灰色地帶的外交抗衡,在這幾年台美關係升溫,美中關係緊繃的背景下,越來越常見。

2020年9月月,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突然在私人推特帳號,將個人簡介改為英文「Taiwan Ambassador to the US(台灣駐美國大使)。2021年,蕭美琴又獲邀出席拜登的就職典禮,是1979年華盛頓與台北斷交、與北京建交以來的首次,一度引發北京抗議。

2021年,傳出拜登政府將允許台灣駐美機構從「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這件事情白宮至今都沒有直接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意見。2021年4月,美國國務院又發佈了新的「對台交往凖則」,允許美台官員自由會面,美官員也被允許與台灣官員在台灣駐美代表處會面,並出席美台斷交前的台灣大使官邸雙橡園(Twin Oaks)舉辦活動。不過,目前美方仍不同意蕭美琴以雙橡園為住所,台灣在雙橡園的舉辦的雙十國慶活動,也沒有國務院官員出席。

針對美國對台戰略變化,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布蘭德斯(Hal Brands)便以「切香腸」來形容。布蘭德斯說,白宮近年來以「切香腸」戰略等反覆且細緻的行動,盼能麻痺對方(指中國),令美台間一切行動往來變成外交慣例,或更能暗渡陳倉,在不過度觸動中方神經下,從事一些更敏感的外交行動,譬如高層軍事互訪。

布蘭德斯認為,「切香腸」等灰色戰略會持續數年,台灣的國際地位也會繼續提升。但美方的「切香腸」動作若太大,絕對會遭致北京極大反彈,並在計算得失後先發制人。

不過,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則說,他認為從最大利益出發美國仍然會傾向於維持台海現狀:「美國如何能夠維持現狀——這是當下美國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之核心。」

王宏恩告訴BBC,美方正在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但並不意味著白宮會跳出戰略模糊,因為美方不想給台灣一張空白支票。 「因此,我認為美國可能不會採用戰略清晰,而是更接近於雙重清晰——要求兩岸不要改變現狀。」

針對灰色地帶的競逐,楊甦棣則解釋,所謂戰略模糊一直沒有被忽略。根據他的經驗,多年來美國與台灣一直有有過相當高級別但低調的會談,關鍵是對話層級一直在美方內閣官員以下,「台灣與雪蔓此次會面保留了這一原則。」

楊甦棣回覆BBC稱,拜登與台灣互動升溫可以說是因為美國在很多層面上對北京感到失望,尤其是中俄關係。他補充說,針對烏克蘭戰爭,若北京未來向俄羅斯提供任何形式的軍事支持,都會促使拜登政府加大對台灣的口頭和物質支援。

軍購議題

鐘志東則告訴BBC稱,他認為長達7小時的會面應該聚焦在美國國會去年底的通過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討論軍購議題。

根據台媒報導,台灣陸軍第542旅、第333旅聯合兵種營(Combined Arms Battalion,CAB),今年將赴美受訓。由於,過往台灣海軍陸戰隊、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都是以「排級」或「連級」規模,此次交流即赴美受訓達到「營級」規模是第一次。

此外,有消息稱台灣總統蔡英文今年會循前總統李登輝模式訪問美國,鐘志東認為這也極有可能在這次會面中談及。日媒《產經新聞》上周六(2月25日)引述多名消息來源稱蔡英文很有可能在今年8月前再次訪問美國,以何種方式尚未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絕對會有激烈的抗議及反制。鐘志東認為,這個議題應該也在上周的會談中有提及。

據分析,海馬士火箭射程從42公里到300公里,預計將部署在台灣西岸,打擊範圍可達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區域
台灣證實一批美國軍售; 海馬士火箭成焦點,預計將部署在台灣西岸。

台灣民眾怎麼看?

雖然美台關係持續升溫,美方強調與台灣關係堅若磐石,但是台灣民眾對於美國的立場似乎越來越複雜。

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發佈的民意調查,有56.6%的台灣人並不認為美國是個信守承諾的國家,不過又有66.5%的受訪者非常支持美國對台軍售。

時任美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 Krach )飛抵台北。
2020年,時任美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 Krach )飛抵台北。是台美斷交41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在任美國國務院官員。

分析台灣疑美論,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小笠原欣幸今日在臉書評論稱,美國內部對兩岸持續發表不一致的看法,極可能強化了「疑美論」。他認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台灣民眾的心理有很大改變,「對美軍駐防的不信任度超過了信任度,且幅度很大。」他認為,台灣內部對美態度有很大的分化,美國對此需慎重思量,不能再擺出一個「高高在上」的態度,特別是要求台灣「自我防衛」這一點上,給外人一種「要讓台灣去打仗」的感受。

政治學專家王宏恩則觀察,台灣民眾確實降低了對美國直接向台灣派兵的信心。不過,不少台灣人相信若台海戰爭爆發,美國仍會提供軍援,而台灣人也汲取了烏克蘭被入侵的教訓——烏克蘭人能自衛,我們為什麼不能? 因此,烏克蘭危機後,台灣整體戰鬥意願水平並沒有下降。

針對中研院民調,王宏恩回覆BBC稱,他會將其解釋為台灣民眾「感知策略」(perceived strategy)改變,而非戰鬥意願改變:「多數民調顯示,大部分台灣民眾對台灣恢復較長的兵役期持歡迎態度,蔡英文宣佈這項政策也沒有影響她的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