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保險業秘密監控開車習慣 駕駛人面臨隱私外洩危機

辦理汽車保險時,影響費用的因素包含駕駛年齡、性別及肇事紀錄等,在美國通常還會採用信用評分(Credit score)。然而現在美國保險公司還能偷偷蒐集駕駛人每天的開車習慣、計算出「駕駛評分」,作為車險定價的根據。

《紐約時報》報導,「駕駛評分」反映駕駛習慣的安全性——猛踩煞車、超速、看手機或深夜開車的頻率,全都被保險公司看在眼裡,但駕駛人卻很難得知自己的分數,也不知這些資訊在何時何地被蒐集。

《紐約時報》曾揭露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法律資訊服務提供商,在消費者未知的情況下共享駕駛行為追蹤數據,當時消費者共提起數十起訴訟,2家廠商最後終止合約,不再秘密分享這些分析數據。

但其他廠商仍在利用其他方式,繼續窺視駕駛們的一舉一動。

APP蒐集數據供保險業使用 消費者同意了嗎?

《紐約時報》9日的報導指出,部分廠商以智慧型手機的APP蒐集駕駛資訊,例如提供天氣預報的MyRadar、在北美廣泛被使用的節省燃料成本軟體GasBuddy,以及即時定位親友的Life360。

Life360的APP下載頁面。
Life360的APP下載頁面。

這些APP都有選擇性的「駕駛分析」功能,Life360稱開啟這項功能可在家庭成員發生車禍時收到通知。此功能由分析公司Arity提供,但其背後是美國大型保險公司Allstate。

Arity出售數千萬人的駕駛資訊,根據Allstate網站,汽車保險公司可以「要求一個人的個人駕駛評分,公司將會立即提供」。

美國紐澤西州1名母親洛馬克斯(Kathleen Lomax)每年向Life360支付100美元來追蹤丈夫和女兒定位,她5月詢問Life360公司是否出售他們的駕駛數據。AI自動回覆道,Life360確實與Arity分享了駕駛行為數據。

「沒有一個意識到這些公司在做什麼的人會同意。」洛馬克斯說道,並取消訂閱Life360。

Life360則回應,洛馬克斯及其家人的「個人可識別駕駛數據」從未與保險公司共享,Life360會員也必須同意才會分享這些數據。Arity也表示,當消費者購買車險時,保險公司需獲同意才能存取這些APP收集的駕駛資料。

然而,怎麼樣算是同意蒐集資料?

美國保險公司CSAA發言人指出,當條款中告知「我們可能會收集第三方資料和報告」時,消費者點下同意,就代表同意使用手機記錄的相關資料,但許多消費者可能沒有仔細閱讀,就點擊跳過它。

(示意圖/美聯社)
(示意圖/美聯社)

精準預測駕駛人風險 駕駛評分受保險業青睞

商會組織「保險資訊研究所」的波菲利奧(Dale Porfilio)指出,「保單的價格應該反映它的風險,這是保險的核心原則。」

波菲利奧分析,駕駛評分格外具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是保險公司長期以來依賴交通罰單數據來預測風險,但現今它不如以往可靠,危險駕駛逐漸增加,但美國警方開立的罰單卻在減少。

駕駛評分更大的吸引力在於得以更準確地預測個別駕駛人的風險,也是更公平的費率設定方式。

美國消費者聯合會的德隆(Mr. DeLong)認為車險領域存在許多歧視,「保險公司會使用很多社會經濟因素判斷,例如你的信用評分、你的工作或你的教育水準,例如是否上過高中或大學,或者是否已婚。」

駕駛行為分析數據可能帶來更公平的個人化費率;如果駕駛人必須為危險駕駛付出更多代價,他們可能更加謹慎開車。但駕駛行為的分析與蒐集,應該發生在駕駛意識到自身行為正在被監控並同意的前提下。

(示意圖/美聯社)
(示意圖/美聯社)

面對檯面下的監控 駕駛如何防止個資外洩?

《紐約時報》建議,如果手機APP連接到汽車,或提供有關駕駛狀況的回饋,可以檢查汽車儀表板系統和APP中的隱私設定;在上文提及的APP中,可以選擇「不要出售我的個人資訊」的選項。

此外,Google表示不會向第三方提供與個人相關的駕駛數據,因此旗下的Google地圖和導航行動軟體Waze也較無隱私疑慮。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憂防保單之亂再起 立委籲訂最低再保險比率
WWW發明人發起計畫 盼遏止網路濫用
Trivago遭澳洲控告「最低房價」誤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