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終於將訪問北京 美中雙方各自盤算的政治收獲是什麼

2022年7月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印尼假勝地巴厘島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晤。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本月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他將會是五年來首位訪華的美國最高官員。

今年一月,美國媒體曾透露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hony Blinken)將於2月初訪問中國,是他就任此職務的首次訪華之行,但隨即在二月被美方聲稱是「中國間諜氣球」飛入美國領空的意外事件打斷。當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下令將氣球打了下來,美中兩國關係跌至冰點。

事隔數月,布林肯凖備再試一次,將在6月18日飛抵北京,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白宮希望借著此行重新穩固與北京的關係。但是,雙方之間的互信基礎薄弱,對許多議題的分歧極大。

此次白宮的願望能實現嗎?布林肯會與習近平碰上面嗎?北京中南海終於同意讓布林肯此刻來到北京,又希望得到什麼?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對BBC中文表示,布林肯此行一則是為了讓北京放心,「更重要的是讓美國其他盟友放心」。他認為,美國對此行並沒有抱持很高的期望,原因是北京這段日子以來,對美國採取強硬的對抗姿態,沒有軟化雙方外交關係的打算。

他舉例說,不久前,北京不同意讓兩國國防部長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舉行會談。因此,他認為,對華府來說,「若要大幅度修補美中關係,中國必然需要美國作出很大的妥協,此舉政治代價太高,白宮沒有意願,亦不會發生」。

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Pacific Forum)教授藍若思( Elizabeth Freund Larus)也持類似看法。她告訴BBC中文,美中在台灣問題、美中貿易及烏克蘭戰爭等許多事情上分歧太多,此次布林肯的訪問,她預計雙方很難談出什麼很大的協議,或者關係有很大的突破。

不過,她強調,基於台海緊張局勢,為避免雙方在軍事上誤判,兩國恢復定期面對面的會議,以保持對話渠道暢通卻是十分重要。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本月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他將會是五年來首位訪華的美國國務卿。

2023年6月16日,布林肯在美國與新加坡外交部長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發表講話。
2023年6月16日,布林肯在美國與新加坡外交部長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發表講話。

一波三折的訪問

在布林肯上任之際,美中關係已經跌至冰點,他就任後,美國延續前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強硬的對華政策,與中國競爭。不同的是,拜登以外交結盟各國盟友,試圖全方位地掣肘中國力量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布林肯上任後,首次訪問中國的消息一直引起全球矚目。

布林肯擔任國務卿後的首次訪華,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在拜登此次總統任期的後半段才敲定,有分析稱這也折射了美中關係是如何的不和睦。

事實上,自從二月的「間諜氣球事件」爆發,布林肯的訪華之行意外取消,兩國在許多外交事件上持續針鋒相對,包括在新加坡,北京不假辭色地拒絕與美國國防部部長舉行會晤。五月底,美國印太司令部發出聲明,批評中國解放軍一架殲-16戰機故意逼近美軍偵察機,製造危險,北京則強勢回應批評。

上周《華爾街日報》又報導,北京與美國鄰近島國古巴幾乎達成協議,建立「竊聽設施」搜集美東情資,再引關注及相互批評。與此同時,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投票通過一項名為「結束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法」的法案。

但白宮遏止中國的手段也沒有停歇。​​​​​​​​美國商務部5月12日將43個實體列為出入口管制黑名單,理由是它們涉嫌招募西方機師培訓中國軍事人員或開發高超音速武器等,在這些實體中,有31個是中國實體。據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抨擊美方為了打壓中國「歇斯底里,不擇手段」。

星期五(5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評論布林肯到訪時指美國「不應幻想從實力地位出發和中國打交道,中方敦促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逐步重回穩定發展軌道。」

在這些雙方你來我往的外交和軍事抗衡的舉動下,美國國務院也對此次布林肯的北京之行,沒有期待突破的願望,似乎在降低外界對於此行的「期望值」。

美國的盤算

就在布林肯飛往亞洲的前夕,正在東京訪問的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周五(5月16日)表示,美國並不預期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期間,與後者的關係會出現任何突破。

根據路透社報導,蘇利文還說,對美國來說,更重要的一場外交活動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下周的訪美行程。

事實上,就在美中相繼證實布林肯訪華之行後,剛結束北京訪問之行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Joseph Kritenbrink)就曾經在記者會表示,布林肯此行不是在美中相處的方式上求得突破或轉變,「而是帶著現實、自信的態度和真誠的希望,盡可能以最負責的方式管理美中之間的競逐」。

在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康達又說,美國不會期盼此次訪問能夠交出很多外交成果,但至少能降低誤判風險,避免美中雙方衝突,他預期布林肯此行會與重白宮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立場,也會同北京討論烏克蘭情勢。

與康達一同召開記者會的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Kurt Michael Campbell)則補充說,美中關係正進入密集外交時刻,期待在布林肯訪華後一段時間,兩國將迎來一系列「雙向訪問」。他強調,美國預期布林肯此次訪問,將強烈主張美中維繫軍事對話的必要性。

那麼,美國此行想要得到什麼呢?宋文笛在分析美國戰略時對BBC中文說,這次布林肯的訪問,美方希望達到的目標是「避免衝突」,「控管競爭」及「探索合作」三大方向。

他說,美國首先希望建立「開放並獲得充分授權討論重要挑戰、解決誤解和防止誤判的溝通渠道」;也希望與北京討論美國對「一系列地區和全球安全問題」的擔憂;此外,美方希望在氣候和全球宏觀經濟穩定等領域,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探索應對跨國挑戰的潛在合作。

台灣總統蔡英文(前中)在嘉義視察部隊(25/3/2023)
台灣問題持續成為中美關係的一個矛盾點。

宋文笛說,預計訪問中國時,布林肯預計會向北京保證美方無意挑戰中國認為自己的核心利益,譬如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不過,宋文笛強調,更重要的是,「這有助於增強美國盟友、伙伴和朋友之間的凝聚力。 布林肯此行是要告訴盟友,與美國結盟的代價是合宜的。因為美國本身的目的不是衝突,而是競爭,是選擇性地去風險(de-risking),而非魯莽地全面脫鉤(de-coupling)。」

中國希望得到什麼?

雖然北京對美外交一直採取強硬回應或攻勢的戰略未變,但是北京此次與布林肯的會面,也不僅是在展現大國外交上的姿態而已。外界分析稱,商貿問題或是此次布林肯之行中北京最有意願磋商的領域。

這表現在,星期二(6月13日)耶倫在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作出與中國脫鉤將是「巨大錯誤」的發言之後,布林肯訪問中國之行便獲得北京確認。

當時耶倫說,美國民眾從美中貿易中獲益甚鉅,中國民眾同樣獲益,與中國的貿易為美國經濟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耶倫談話前一天,《華爾街日報》刊出一篇報導稱美國商務部計劃允許韓國三星和台灣台積電等的頂級半導體製造商,在不受美國報復的情況下,維持和擴大這些公司在中國的現有晶片代工業務。

去年10月,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實施了限制,但也為幾家台韓大公司,提供了一年的豁免期。此次傳出拜登或將同意延長豁免期,分析稱能減緩美國對中國技術的出口管制。

雖然美國商務部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但分析認為美國在對中國貿易議題上態度放軟,打開了布林肯此次訪問北京的大門,也曾為雙方此次交手的重要焦點。

美國前國安會台灣、中國及蒙古事務級主任的簡以榮(Ivan Kanapathy)便告訴美國媒體稱,「北京『容忍』布林肯訪問,以促進與財政部長的會面,因為北京認為耶倫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美國總統喬·拜登與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
拜登去年10月公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點名中俄是首要挑戰,指中國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

藍若思也告訴BBC中文,北京希望美國在貿易及台灣問題上有一些讓步,這是目前為止可以看出在中美關係上,北京比較有意願與美國磋商的領域。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則告訴法新社稱,目前美中雙方都沒有表現出做出任何重大和持久讓步的意願,只是做一些被認為必要或有利的事情,以保持其戰略或技術上的安全。

目前任教台灣中山大學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則在個人網站評論稱,對習近平來說,北京需要布林肯訪華,去為國內一切下調的態勢進行大內宣,而拜登則為了美國總統大選,需要向華爾街金主交待不會對華脫鉤,但同時又對「脫鉤派」宣示自己將比特朗普更要「強硬」。

沈旭暉批評論,因此,布林肯訪問北京是個「打卡」行,是美中雙方對內「各取所需的戲碼,與雙邊關係基本上無關。但正因為平衡建基於如此脆弱的結構,任何突發事情都可以改變,可見現屆美國政府根本沒有對華長遠方略,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