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官員:中國抗拒進行核武對話 學者:用核武脅迫美國與盟邦是大問題

美國10月27日首度發布非機密版的《國防戰略報告》、《核子態勢評估》、《飛彈防衛評估》三合一內容,其中表明當核武持續存在,美國核武的基本角色就是用來嚇阻對美國與其盟邦及夥伴的攻擊。對於中國正在增加核彈頭數量,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1日直言,美國樂於和中國對話,可惜至今沒有任何進展。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1日舉行討論會,依據公布的《核子態勢評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NPR)來探討美國未來的核子戰略。主管軍控事務的美國國務院副助卿貝爾(Alexandra Bell)強調,中國是《核不擴散條約》(NPT)締約國,與美國在此議題上有相同承諾。

「美國樂於和中國、俄羅斯進行協商」,貝爾表示,美國透過各種多邊場合表明其立場,「首先,我們真的想要就他們的政策進行談話,包括危機溝通、危機管理」,並提到美國與俄羅斯過去數十年來有此對話,「我們和中國尚未有此對話,所以要進行的任務是展開談話,我想是雙邊模式」。

貝爾亦稱,1962年的古巴危機適逢60周年,「我們沒必要重複此情形,才知道我們要互相進行談話」。她直言,中國在此議題上不可能繞過美國,「他們需要和我們開啟對話」。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強森(Richard Johnson)稱,若中國不想和美國進行雙邊協商,仍可採取其他方式解除美國疑惑。

美國樂於和中俄談軍控

主管核武及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政策的強森說,中國正在興建2個快滋生反應器(fast breeder reactor,FBR),其產生的核燃料可用來製造核武,而中國可透過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和其他方式展現透明度,表明FBR沒有要用於軍事目的,「但中國停止這麼做,這令人關切」。

強森稱,由於中國沒有這麼做,才會引發關切。他提到,川普政府曾試著進行美國、中國、俄羅斯三方會談,僅涉及包括軍控等基本議題,「沒有觸及中國的核彈頭數量,而是一再強調要降低誤判風險」,並稱美國使用核武的原則是,在極端情況下美國利益和其盟友受到威脅。

美國能源部國家核安全署政策及戰略規劃室主任勒斯頓(Cindy Lersten)表示,會依據其他部會提供的資料,確保核子設施及核武存量現代化。強森說,由於部分設備的使用年限將近,美國的現代化是要對此有所準備,替代過去留下來的舊系統,這點與中國和俄羅斯的現代化並不相同。

大西洋理事會史考克羅戰略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代理主任柯羅尼格(Matthew Kroenig)稱,美國政府最新發布的《核子態勢評估》延續1983年以來的強力威懾和軍控的主軸,只是共和黨可能較著重威懾,民主黨則偏向軍控。

美對使用核武是開放選項

柯羅尼格指出,美國從無「不率先使用」核武的政策,一向是保持開放選項。曾任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的史洛康(Walter Slocombe)直言,中國和俄羅斯使用核武來脅迫美國及其盟友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應對潛在使用核武才是重要問題,而中國保有核彈是確保其具備「第二擊」能力。

第二擊即指遭受對方核武攻擊後,能夠反擊的能力。史洛康認為,美國當前要務是嚇阻中國攻擊台灣,而美國可做的無關核武,而是要讓台灣就衝突做好準備,以及建立亞洲聯盟。他表示,俄羅斯現在威脅對烏克蘭使用核武,未來中國也可能採取類似行為,「這些都與(中國)增加核彈數量無關」。

托梅洛(Leonor Tomero)曾任主管核武及飛彈防衛政策的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她認同不要落入數量競爭,因這樣反而會很快陷入軍備競賽,並提到中國同時提升空軍、太空能力,所以與中國的對話不能只談核武,觸及內容要更廣泛,包括中國軍事現代化,可惜美國和中國不像與俄羅斯有相關談話的歷史。

托梅洛稱,美國要能充實科技和創新部分,且衛星會是主要攻擊對象,不只要有強韌系統,甚至要有強韌建築,讓對方更難發動攻擊。柯羅尼格也說,美國依靠衛星來進行軍事行動,而中國、俄羅斯清楚這點,因此開發許多反太空武器,「太空早已軍事化」,這也是川普政府成立太空軍的原因之一。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