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戰略》盡可能不讓台灣成習近平待辦事項 台灣自我防衛意願很重要

面對美國和中國競爭及兩岸局勢加劇,曾任美國駐中國公使的阮大為16日直言,美國盡可能不讓台灣列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待辦清單上,但若台灣無自我防衛意願,其待美國協助很不切實際。美國耶魯大學國際安全中心主任維滕斯坦表示,只要有互動就會有競爭,而架構不是贏者全拿的競爭關係是個挑戰。

長風基金會16日舉行座談,邀請維滕斯坦(Edward Wittenstein)、阮大為(David Rank)及我國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談論「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維滕斯坦指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7日國情咨文表明:「我們想要與中國競爭,而非衝突。」他表示,美國和中國在各領域互動都會有競爭,無關對錯,就是會發生。

被問到美國是否放棄在印太地區的霸權,維滕斯坦回道,這牽涉到國際體制,且拜登曾表明,世界大到能讓美國和中國共存,問題在於要用怎樣的方法共存,還有如何架構非贏者全拿的競爭關係是項挑戰。他提到,來台灣前有訪問中國,主要是了解中國情況、推動人與人交流,以及討論人工智慧(AI)。

<cite>20240316-耶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主任Edward Wittenstein16日出席長風基金會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cite>
20240316-耶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主任Edward Wittenstein16日出席長風基金會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

維滕斯坦強調,人與人的交流有助於緩和美中關係緊張,倘若這部分完全脫鉤,美中關係勢必惡化,指出現在中國的美國學生約350人。阮大為表示,高峰時期在中國的美國學生約有15000人,只是中國負面形象、空汙問題影響,加上在中國面臨學術挑戰,還有COVID-19疫情,現在美國學生不認為中國是未來希望。

維滕斯坦說,涵蓋AI的科技發展也會對美中關係帶來影響,坦言自己對美中關係近期有任何突破並不樂觀,但目標是開啟對話,防止誤判,「美國希望推動與中國關係有正面發展」。他提到,中國對於統一台灣沒有時程表,但注意到中國不想把台灣問題留到下一代的論述。

蘇起點出美國對中戰略4錯誤

「兩岸衝突是毀滅性後果」,維滕斯坦強調,要避免發生衝突,但重點是哪個方案較佳,並稱此行來台灣參加兵推不是要挑釁,而是提升大眾認知,了解自身面臨哪些威脅,這才能降低衝突機率,只是要思考如何提升認知,又不要大做文章,也不要對現狀自滿。

<cite>20240316-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16日出席長風基金會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cite>
20240316-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16日出席長風基金會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

「美國目前仍是全球唯一強權、未來政治驅動者」,蘇起認為,目前的美國對中國戰略深度不夠,感覺未審慎思考,也無充分準備,而美中雙方都沒有與對方平等打交道的經驗,加上聽說現在政府內的中國專家無法發言或漠不關心,若剩下單一思維會缺乏內部刺激和挑戰,要有好的政策就必須廣納百川。

蘇起不同意美國鷹派以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為拓展全球野心的例證,引據高盛(Goldman Sachs)前總裁桑頓(John Thornton)2023年4月所說,2013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訪中與習近平會晤時,習近平歡迎美國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最後美國跨部會會議不接納這點。

蘇起直言,美國並不想和中國平起平坐,若認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是在全球擴張就是言過其實,「不認為中國有這樣的野心,只是去那些地方賺錢和獲取資源,每個人都想要資源」。維滕斯坦稱,很難評估意圖,但較易評估能力,一帶一路雖是經濟導向,卻缺乏透明度,從能力角度來看會認為有全球野心。

<cite>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左起)、耶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主任Edward Wittenstein、美國資深外交官David Rank、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16日出席長風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cite>
長風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左起)、耶魯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主任Edward Wittenstein、美國資深外交官David Rank、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16日出席長風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

「了解中國的意圖才能避免衝突發生」,維滕斯坦表示,「中國極度不透明,反增加各方擔憂」。另外,蘇起稱,美國錯誤解讀台灣,即台灣不是完整民主國家,因總統形同君主、女王,「美國不應為了應對中國而過度放大台灣的好」,還說美國誤會台灣民眾作戰意願。

「台灣自我防衛意願很重要」

蘇起表示,由於美國訪賓不常來台灣,來了又無法全面接觸不同聲音,造成美國等盟友有很大的誤判,「若繼續相信台灣和烏克蘭有一樣的作戰意願,那是犯很大的錯誤」。他建議,台灣應先努力與中國對話,減輕美國負擔,因現在的台灣國安完全依靠美國。

阮大為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想把中國帶入全球政治秩序,「我想歐巴馬卸任前對付出的努力感到沮喪」,並以美國為阿富汗投入大量資源,但20年後的影響非常有限,可以此例看對中國的影響,即很難推動中國改變。他直言,應對中國不能只看中國,還要加強自由民主市場的信心。

<cite>20240316- 美國資深外交官David Rank16日出席長風基金會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cite>
20240316- 美國資深外交官David Rank16日出席長風基金會講座「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柯承惠攝)

阮大為強調,美中走在不同的道路上,而美國盡可能不讓台灣在習近平的待辦清單上,且負責任的外交決策者不會想透過發動戰爭來解決問題,只是仍要看習近平的最終決定。對於台灣大眾作戰意願,他表明,若無自我防衛意願,期待美國協防很不切實際,「台灣自我防衛意願很重要」。

維滕斯坦稱,在中國連計程車司機都說經濟不好,可是沒人知道原因,如果中國優先解決內部議題,解決台灣問題的時程可能往後延,但中國也可能藉由外部事件來轉移國內大眾關注焦點。他直言,民主國家會有政黨輪替,要執行長期計畫並不容易,當內部分化時就難把影響力投射到其他地方,而中國在這部分下注。

維滕斯坦指出,現在全球發生的許多衝突都是由中國盟友引起,並非中國支持衝突,只是中國的盟友並非美國盟友,而這些衝突是要讓美國在印太的注意力降低,進而拖延應對中國問題。蘇起卻說,美中問題已無關民主與獨裁,只是在爭奪權力,若把重點放在政治理念制度,就會變得完全無法妥協。

蘇起建議,美中應把重點放在或許能分享利益和權力,而美國的對中國戰略應「減掉台灣」(minus Taiwan),「不要什麼都納入台灣」,因把兩岸關係太過簡化、戲劇化,反讓和平變得困難。他還說,歷史上的帝國衰敗都來自內部因素,認為美國應多花心思在移民等國內議題,資源應投入鄰國,而非花在更遠的地方。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