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援台面臨兩難

美國自從共和黨奪回眾議長寶座之後,美國總統拜登的施政就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尤其是對外政策很快陷入困境。幾項對台灣很重要的法案正在眾議院經歷左右互搏,而恰恰因為眾議長強生的杯葛,這幾項法案需要在冬季休會之後,方有機會繼續展開討論。

最重要的一項莫過於針對台灣、烏克蘭和以色列的953.4億美元援助法案,看得出來,拜登政府對台灣的支持已經提升到了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的同等戰略高度,不過共和黨並不打算買單,即便他們同樣也支持打壓中國、支持台灣。但在更具現實重要性的內政面前,共和黨當然懂得如何取捨,強生議長就明確表示,拜登政府的法案缺少共和黨要求的更嚴格邊境安全對策,因此不會在眾院提出討論與表決。而對拜登政府來說,顯然也更不想在邊境政策問題上妥協,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烏克蘭還有以色列的利益可能最終被犧牲。

最近還有一則新聞值得關注,那就是帛琉總統惠恕仁寫給美國參議員的信件被披露,台灣媒體比較關注的是信中所提大陸利誘帛琉的價碼,但其實更重要的還是這封信件的目的本身,這封信是惠恕仁想遊說美國參議員支持自由聯合協定(COFA)的資金在美國國會過關。去年年底美國與3個太平洋島國帛琉、密克羅尼西亞和馬紹爾群島簽署了恢復為期20年的「自由聯合協定」,但該協議所需的70億美元卻未得到美國國會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參議院13日表決援助台烏以的953.4億美元法案時,支持COFA的議員原擬將資金加入此次對外援助計畫中,但最終沒有納入。換言之,美國參議院在台灣和太平洋島國之間做了取捨,選擇更直接的支持台灣。

但反作用就是讓這3個太平洋島國繼續面對財政上的捉襟見肘,要知道這3個國家裡面有2個依然是台灣的友邦,而密克羅尼西亞雖然與大陸建交,但該國總統一直希望轉向台灣。如果少了美國的資金支持,這些太平洋島國顯然就沒有意願和能力繼續充當抵制中國大陸的馬前卒,台灣繼續在友邦數量上亮紅燈只是早晚的事。

其實現在的中美台三邊關係態勢已經愈發明顯,大陸和美國經過近年來不斷升級的對抗之後,雙方都需要一些喘息,各自都有很多內部問題需要解決,維持外部關係友好和穩定也成了當務之急,繼續對抗已經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作為關係回溫的表徵,雙方高層互動愈加頻繁,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王毅會面,有討論到今年春季中美元首通話的計畫。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可以不必繼續對美國援台計畫抱過多期待。相反,未來的賴政府應該想想自己如何處理不斷增加的兩岸摩擦,最近金門水域2名大陸船員溺亡的事件在大陸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大陸官方雖然有意降溫處理,但網路輿論依然洶湧,事態要不要升級,只剩下大陸官方的戰略抉擇。

換言之,未來台灣要更加慎重處理兩岸問題,畢竟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