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耗資440億美元建造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 日本、南韓拒絕參加

美國能源巨頭艾克森美孚集團(Exxon Mobil) 2016 年將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移交給阿拉斯加州。該集團只是以其他方式參與其中。(圖片來源/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開發公司官網)

日本與南韓拒絕參加美國提議耗資440億美元的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該項目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能源投資之一。

日韓擔憂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太晚營運

拒絕的主因是日本、南韓的潛在買家擔憂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等到2030年或更晚才營運,對漫長的施工時間表與其間變數感到擔憂。根據美方規劃,長800多英里(1288公里)管線從北極圈北部向阿拉斯加州南部輸送天然氣,終點為基奈半島(Kenai Peninsula)。

《華爾街日報》7月26日報導,日韓態度冷淡,給最近取得進展的液化天然氣項目設置障礙。華盛頓表示,從阿拉斯加出口天然氣,將為亞洲國家提供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品,從而加強全球安全。

該計劃名為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包括鋪設長807英里的管線,把北極圈以北油田的天然氣輸送到阿拉斯加州南部,然後主要從那裡運往日本、南韓和其他亞洲國家。

能源部4月份批准阿拉斯加天然氣工程案

該項目於4月份獲得美國能源部批准,計劃2030年左右開始營運,根據聯邦法律,該項目有資格獲得超過30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

阿拉斯加州的共和黨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表示,經過10多年的規劃,該項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啟動。

「下一步是在亞洲尋找買家,民營部門是該項目非常重要的要素,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這種情況正在發生。」他指出。

然而,熟悉日本和南韓幾家頂級潛在買家計劃的人士表示,這些公司表示沒有興趣投資該項目或簽署購買天然氣的合約,日韓能源官員也對阿拉斯加項目表現冷淡。

日本企業主管對完工時間表沒有信心

日本政府官員和企業主管表示,潛在買家對該項目的完工時間表沒有信心。他們認為,到2030年,亞洲國家將找到其他穩定的天然氣供應來源,即便天然氣供應跟價格波動較大,但競標新的天然氣項目,也存在風險。

這些官員表示,亞洲買家還擔心美國大型能源公司沒有承諾大舉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美國能源巨頭艾克森美孚集團(Exxon Mobil) 2016 年將該項目移交給阿拉斯加州。該集團只是以其他方式參與其中,例如就提高該項目競爭力的方法提供建議。

去年,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背後的公司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開發公司(AGD)的主管和其他倡導者特別在東京、首爾和華盛頓特區的會議上,向日本和南韓政府首長和潛在買家推銷該項目。

阿拉斯加最大城安克拉治以南基奈半島將作為天然氣管線的終點,該管道部分沿著跨阿拉斯加管道的路線輸送石油,在尼基斯基(Nikiski)一家工廠將氣體將在華氏零下260度下冷卻成液態天然氣(LNG),然後裝載到油輪上。

日韓仍部分依賴俄羅斯液化天然氣

日本和南韓都是美國的盟友,也是世界上前幾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但是日韓仍然部分依賴俄羅斯液化天然氣來維持正常運轉和業務營運。

阿拉斯加的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以及代表拜登政府的美國駐日、韓大使表示,該項目將更緊密聯繫美國及亞洲盟友,同時將俄羅斯邊緣化。

阿拉斯加的參議員蘇利文表示:「我們的亞洲盟友日、韓必須停止使用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最明顯的選擇是完全許可的美國西海岸項目。」

日本約10%的液化天然氣供應來自俄羅斯的Sakhalin-2管線,目前合約將於本世紀末左右到期,因此,日本在市場上尋找新的供應商。

阿拉斯加天然氣可在7-8天內運往日韓

美國駐東京大使伊曼紐(Rahm Emanuel)表示,對日本來說,從阿拉斯加採購天然氣,意味說,從第一可靠盟友那裡獲得能源長期可靠性。

液化天然氣從中東或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通過巴拿馬運河運輸到日本,通常需要數週的航行時間。伊曼紐說,從阿拉斯加買液化天然氣,可以在7天內運往日本,在8天內運往南韓,可以說是零戰略瓶頸。

然而,亞洲的液化天然氣消費者表示,他們在尋找可以在未來3到4年內供應天然氣的合約,預計供應情勢繼續特別緊張。他們表示,加拿大和墨西哥灣沿岸等地的其他項目有望在更快的時間內交付。

日本官員表示,阿拉斯加天然氣工程越晚完工,外界就越擔心日本可能違反東京訂定2050年實現零淨碳排放的承諾。

「人們對液化天然氣的未來感到非常不確定。目前為止,他們看到巨大的需求,但是10年或15年後會發生什麼,仍然是一個問號。」政府下屬的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 Tatsuya Terazawa 表示。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流感重症+26、6死》全年皆是流感季...除了疫苗該如何防護?專家揭提升「自體免疫」關鍵
民進黨中常會》前瞻計畫遭藍白「毀滅性」攻擊...賴清德籲各區參選人說明「建設成效」
台版ICS》金管會給15年緩衝 業者「跪地謝恩」 中長期對中型壽險業衝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