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償軍援台灣百億,其實可再賺4倍回來?

圖/達志影像
圖/達志影像

美國即將通過國防授權法案,準備在未來五年間,無償軍援台灣百億美元。這個白吃的午餐對台灣真能帶來好處?曾擔任中科院雄三飛彈專案總工程師的張誠,專業評估指出,美方其實可以藉著這些方式,再從台灣這隻羊身上賺4倍回來。

美國參眾兩院近期表決通過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準備從2023年至2027年間,提供台灣最多100億美元的「無償軍援」,法案接下來將送進白宮,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就立即生效。但天底下真有白吃的午餐?當美國在短短5年內,依照自己主觀判斷,塞給台灣大量武器,又會給台灣帶來什麼樣的挑戰?

早在2022年中,美國參議員所提出的「台灣政策法」中,就提及要每年軍援台灣,不過鑒於立法時間耗時,加上期中選舉等因素影響,「台灣政策法」至今尚未過關;法案內部分條文,隨後被納入2023國防授權法,經參眾兩院表決通過,而原先「台灣政策法」授權承諾的無償軍援,也從45億翻漲至100億美元。

軍援台灣100億美元,金額不小,台美雙方近期關係確實迅速提升,「但有好到這麼堅若磐石,完全不要錢嗎?」從軍33年,任期曾擔任中科院雄三飛彈專案總工程師的張誠,對美國此舉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看懂美國軍工複合體

張誠認為,要看懂此舉,首先要先了解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是如何運作的。所謂的美國軍工複合體,是由美國企業、行政部門、立法部門三者所形成的利益共同體,企業透過政治與經濟手段,例如遊說,確保政府提供足夠的預算,甚至為推銷武器而鼓動高層發動戰爭。

「我看這個法案,基本上是美國軍工複合體提出,它的目的是要對台灣好?還是對軍工複合體好?」他直言,這100億美元,在軍工複合體的主導下,將憑藉自己的意志,「想塞什麼武器給台灣,就塞什麼武器給台灣」,而他們硬塞給台灣的東西,不見得真的能符合台灣的需求。

與美不對稱作戰概念不同、台恐拿不到想要的武器

由於兩岸量體差距懸殊,台灣不可能跟中國一對一拚數量,在中國經濟崛起數十年後,雙方軍力的質量差距也幾乎被弭平,在這個背景下,「不對稱作戰」的概念早已成為台灣建軍主旋律。

所謂的不對稱作戰,張誠給它的定義很清楚:一是用戰術作為達到戰略效果,二是用戰技戰法達到戰術效果。

戰略講的是嚇阻,例如近期遭披露射程達2000公里的雲峰飛彈,就是一種戰術武器。雖然上頭裝的不是核彈頭,但只要它射得準,且部署在適當地點就能直達北京,就可以對中南海產生嚇阻作用,產生戰略上的嚇阻效果,那它就是一種不對稱武器。

或者是近期俄烏戰爭,烏克蘭頻以刺針飛彈將俄羅斯的戰機擊落,這就是用戰技戰法達到戰術效果的不對稱作戰案例。

「現在美國定義的不對稱作戰,跟我們定義的不對稱作戰到底一不一樣?那就有趣了。」張誠說,台灣目前定義的不對稱作戰,主要針對解放軍渡海作戰的反渡海作戰,主軸是掌握制空制海權,以及源頭打擊能力。在敵軍兵力集結時就先予以打擊,接著消滅海上的登陸部隊,最後是殲敵於灘頭,這是台灣的不對稱作戰,「可是美方定義的不對稱作戰,跟我們定義的不太一樣」。

台灣借鏡烏克蘭式防衛?專家示警結局會很糟

目前美國定義的不對稱作戰,是烏克蘭模式的「國土防衛戰」。張誠說,美國看到烏克蘭成功的例子,認為如果能把解放軍引到台灣島上,「主動讓他們上島」,美國再某種程度的從外面介入,讓解放軍後援跟不上、台灣打國土防衛戰,就可以慢慢把解放軍殲滅。一旦如此,他示警,台灣最後恐成一片焦土。

取自President of Ukraine官網
取自President of Ukraine官網

從台美雙方不對稱作戰的定義不同,推導出需要的武器也將完全不同。換句話說,美國無償給台灣100億美元的軍援,可能大部分都是刺針飛彈、標槍飛彈等等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所用的國土防衛戰武器,這些武器不一定符合台灣的防衛需求,也與台灣目前的建軍構想有所衝突。

張誠還觀察到,美國目前對於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有些微調整,過去是在包括台灣在內的第一島鏈進行前緣作戰,第二、第三島鏈則屬於支援性質。但現在,美國似乎要推到第二島鏈去了。從美國要求當地國,例如日本、台灣加強武裝力量等跡象來看,「美國可能不幫第一島鏈打仗了,要第一島鏈自己打,我從第二島鏈支援你們,」張誠擔憂說道。

種種情況,讓美國「希望共軍登陸台灣」的猜想愈來愈有譜,尤其是在俄烏戰爭中,這種打法成功將俄羅斯牽制住,「所以回到剛剛講的,它的不對稱作戰跟我們的定義到底一不一樣?我們國家希望的又是哪一種?」

現代武器維保費高昂,美國可再賺4倍回來

這100億美元的軍援,除了相關武器不一定能符合台灣的防衛需求外,現代武器的維修保養費又是一個大問題。張誠解釋,購買武器的軍事投資費是第一筆錢,這筆錢就算美國無償給台灣,但現代武器的後勤維保費高昂,5年下來,花在人事及維保的費用,「幾乎跟你買武器的錢一樣多」;下一個5年,隨著裝備老舊,維保費用又更高,這筆錢美國不會「無償」給台灣,屆時反而成為一筆沉重的負擔。

一般來說,軍事用品都可以用20年以上,等於是美國給台灣100億美元,算上維保費,到頭來可以再從台灣賺400億美元回來。因此,台灣勢必還得再增加國防預算,才能消化這些多出來的武器的維保費。

此外,一般台灣自製武器是否要生產、裝備部隊,從技術面上必須經過概念驗證、生產能量籌建等階段;軍方也要先通過戰術測評,整理武器的戰術戰法,這都需要經過嚴整的程序,才能確認是否投入生產。「今天美國突然丟一個武器給我們,顯然沒有通過這些驗證,那就變成台灣要去調整自己的結構了」。

就像前陣子美國突然售台400枚魚叉飛彈,國軍的海空大隊就擴編成海空聯隊,艦艇兵跟陸戰隊員額也跟著減少,主因是海軍人就這麼多,美國突然給台灣大量的魚叉飛彈,就只能從其他單位拉人來補,「它這樣突然插進來,對我們影響很大」。

至於國防授權法中提及,「台灣每年所獲援助款,可動用3億美元從事本土採購」,張誠以武器的物料清單(BOM)解釋,這個本土採購,可能就是清單中最末端的一顆螺絲,或者晶片在台灣採購,因為從軍工複合體的角度來看,「這個案子是要餵飽他們自己的,不是真的要為台灣防衛做什麼事情」。

到頭來,最能依靠的還是自己。張誠以他這些年在中科院得出的經驗,「美國的原則就是,你做出來我就賣給你,不讓你發展」,因為這樣才符合他們軍工複合體的利益。台灣應該用自己的國防需求,來引領經濟能量的提升,並用經濟能量來支持國防的發展。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國防經濟體」。

台灣發展國防工業,除了用不對稱作戰思維,嚇阻敵人不要躁進外,更可藉此讓國家經濟體質進行蛻變,厚植台灣的競爭力。

張誠最後強調,「兩岸不管是戰是和,國防工業都是基礎」,所以台灣當然應該要自己發展,目的不見得是去打仗,或人家賣不賣給我們,而是要把自己的產業實力提升,這才是重點。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年底恢復役期?台灣軍事訓練役走冤枉路,誰的錯?
回歸一年義務役 台灣戰力就能回血?
美台將共同製造武器?拜登政府:中國2027恐占領台灣「時間有限」